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时评: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欧阳
//m.auribault.com2014-12-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通知》,再次引发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

  先不管这份改进意见是否是未来改革的范式,就《意见》中语文对阅读数量和形式的要求,加上着力培养阅读习惯、强化写作能力的方向而言,可以说大多数人是认同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意见》一出立马让一些家长心中泛起了涟漪:怎么引导阅读?

  不说名著的深度,有善良的家长在讲读童话中就遇到了疑惑:《灰姑娘》带给孩子的启示是坐等“天上掉馅儿饼”?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确实懂很多。

  “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初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实际上未必容易。如《边城》,这部上世纪初边陲的小人物叙事,如果中学生提出,旧社会的图画真会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绵绵?恐怕人们很难找到一般意义上的妥当答案。

  想到这些,有时我甚至担忧,习惯了“教条化”的教书先生们是不是会有周全的“正确答案”。

  反观现在的学校,一名语文老师在相对固定的有限时间里,至少要面对3位数以上的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名著海洋中,不要说了如指掌,即便是一览轮廓也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学童是喜欢《神曲》,还是爱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应该是先生们无从掌控的,除了方式、方法上的一般辨识,具体到名著个案的解析,估计很可能会成为学校之外的功夫。说得明确一点,是想摆脱《人性的枷锁》,还是开创自己的《人生》,不能指望老师给出完满的答案,相伴个体(自己的孩子)时间最长的家长也许才应该担起更多的责任,无论是基于对孩子情趣的形成,还是基于对孩子性格的了解,家长显然是最佳的引导者。

  仅就文学名著的阅读来看,显然不只是知道人物命运、故事情节那么简单,还关涉对社会、人性的理解和判断,人生观、价值体系的取舍才是文学名著阅读的本来意义,延续到之后的思想和哲学洞察,很可能都是建立在最初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领会上。从这个角度出发,比起象牙塔内的先生,家长们或许更有优势。况且,以目前社会广泛的受教育程度而言,绝大多数家长也有能力担负起这个任务。

  为了孩子,或者说为了社会发展良好的未来,希望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多读点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