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我在我思:网络暴力背后,有多少围观的“画皮”
贺少成 //m.auribault.com2014-12-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四川泸州19岁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事件,遭遇部分网友围观起哄:“不行,你必须死”、“赶紧死”、“到底死了没?”

  真的有这么多网友盼着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吗?恐怕不是。在辨不清网络信息真假的情况下,更多网友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围观也算得上是一种“国粹”。

  马路边,我时常遇见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兴致盎然地挤在一起,伸长脖颈观望,倘或从人缝里看过去,多半是有殴斗事件或是车辆剐蹭发生。如果是正室找“小三”算账之类的桃色事件,那围观的人更是欢欣雀跃、鼓噪不已。

  而到了网上,那些热门事件大多比马路上遇到的更为劲爆,当事人也更有名气,围观者的兴味和劲头也就更足,身虽不能至、言必到之。况且与在马路上相比,网络围观既无遭受冷拳之虞,又有躲在暗处窥人隐私之乐,那言语之间更是要恶毒上十倍不止。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对此类“长舌妇”有很精当的心理分析:“专好谈论人家的私事,嫉人有、笑人无,对于有名望有财富有幸福生活的人们,便格外喜欢蜚短流长,总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找出一点点可以訾议的事情来加以诽谤嘲笑,非如此则不快意。”

  “长舌妇”一旦在网上有了虚拟的身份作“画皮”,立即摇身变作“毒舌妇”——非要骂得人毫无招架之力方能彰显自身“功力”。

  还记得著名的李某某强奸案吗?事涉明星家庭,又充斥着富二代、性与暴力等敏感字眼,立即在媒体和公众中引爆一场网络狂欢。

  笔者在维护一家报社官方微博、微信运营中,也曾遭遇一些网友的不理性发言,破口大骂者亦不时有之。但在与这些网友进行互动时,鲜有继续谩骂者,甚至还有人换了一副文质彬彬的面孔,为此前的不理性发言道歉。

  美国的帕特·华莱士博士在其《互联网心理学》中对互联网上的行为有过分析:人在面对面交往互动时,更倾向于赞同对方;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要比现实中的自己更冷漠,更酷爱唱反调,更乐意去评论和评价,这一切源于人类猎奇的本能。

  华莱士博士同时认为,互联网为网友提供了一个进行宣泄的场所。但有些网友,常常把这种宣泄变成了对他人的“泼粪”。

  有的当事人受到这种网络攻击,一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容易走上极端。2008年10月,韩国女星崔真实因网络传言自杀身亡。由于这件事的触动,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但由于恶意网帖法不责众及个人信息被泄露等原因,网络实名制最终于2011年底在韩国无疾而终。依据韩国的经验教训来看,如何规范网友行为和网络发言至为关键。

  去年以来,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批“网络大谣”先后被刑拘。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上还有海量的网友算不上“网络大谣”,他们的发言往往构不成犯罪或达不到量刑标准,但他们却常常以恶意攻击或恶毒谩骂为能事,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难以愈合的“内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今年10月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用法治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研究传播立法。一切迹象表明,网络发言不负法律责任的时代将过去,网友在享受网络交互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发言负责,不能以自由为名,将自己的任性恣肆,变成别人的梦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