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不只因收入问题
本网评论员 卜鞋
“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人孩子留守村庄”已成为许多村庄无奈的现实。村里的年轻人现在分化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学的,通过考试进入城市;一部分是打工的,通过工作临时落脚在城市。村里的老人一旦身体不好,地就撂荒了。而耕地撂荒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没有了耕种的劳动力。(见《中国青年报》2月18日消息)
“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较低”,这便是年轻人向城市流动的首要原因。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种起了经济作物,有些地方还与企业办起了合作社,按照企业的订单安排生产。上述报道中的一名合作社社员说,他一年种植西兰花的收入就能过万元。还有的村民,一年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甚至比进城务工人员挣得多。
虽然有些村民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但是同样收入下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城里的工作相比,显然还是要辛苦很多,“冬天,大棚的最高温度能到39摄氏度”,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让一些村民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那些进城打工的青壮年挣得不见得有种大棚的多,但是人家“过得潇洒,不用每天在大棚里窝着”。
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还有关于“农民”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一辈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在他们成长的轨迹里,已经很难觅寻到犁头、锄把等等的踪影,即便成长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地方,他们的农耕技能与农耕意识也已经基本退化了。而且,他们不曾有过父辈们曾经经历的那般泥泞与贫穷,也就不会有着像父辈们那般深厚的黄土情结。还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走出黄土地、摆脱体力劳动,才更有出息更有面子。
当然,年轻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主要还是因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村无法便利地享受到城市发展文明带来的成果。而且习惯了城市文明的年轻人,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精神与物质均贫乏的生活。这就迫使一些年轻人离开故土,去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的问题,还需加大对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还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并且对农村予以倾斜。此外,还要加强引导,引导广大年轻人到农村干事业,而且还要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其收入待遇、职业发展等问题,从而科学调控城乡劳动力流转。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说:“中国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为传统农业附加值低。所以,现代农业要推行农民的职业化,就是说要变成产业链,变成职业性质的,要依靠职业农民来种田。”只有引导农民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享有高薪,同时还能享受到城乡共同文明,才会不愁没有人来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