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人分享读书之道。
阿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视角。作为文学创作者的作家、诗人,往往有着各自特别的阅读之道。时值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4月18日下午两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成都言几又书店(IFS旗舰店)主办了一场名为“从阅读挖掘宝藏,让文学滋养人生——2018·名人堂获奖作家、诗人阅读分享会”主题活动。包括阿来、李亚伟、蒋蓝、胡亮、李永才、凸凹、程川等多位川籍重要作家、诗人相聚一趟,畅谈他们多年来的阅读之道。这些作家、诗人分别是2018·名人堂“十大作家”、“十大图书”、“十大诗人”上榜者。
谈读书日
为纪念两位作家而设立
阿来对世界读书日的认知非常全面而细致,他在现场娓娓道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为什么要将世界读书日设在4月23日这一天?因为这是两个大作家的忌日,是为了纪念他们: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是塞万提斯。”阿来甚至能背诵出世界读书日的设立目的:“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在国内,每年围绕世界读书日,都会出现一股建议读书的热潮。而在阿来看来,“其实对于任何人,读书就应该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不需要别人来苦口婆心的规劝。现在作家规劝人们多读书,就好像是在强制推销自己的书一样。天下真正的乐事,都是用不着规劝的。而天下最大的乐事之一,就有读书。像我今天刚从大凉山回到成都。在大凉山的时候,天气好我在山上读书,天气不好我在车上就带着书。”
谈互联网
对阅读能带来很多便利
随着信息载体革命的深入,阅读的概念越来越宽泛。广义的阅读载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对阅读、信息载体的革命,阿来抱有开放的态度。比如他认为,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盛行,只要利用得当,对阅读其实能带来很多便利,“比如说我,经常出差,只要有信号我就在手机上的移动客户端读书,最近从《二十四史》读到《元史》。这些史书有很多卷,要天天背身上,不太现实。但是,手机网络一打开,就能查看。而且电子查阅还很智能,一个人的名字在一部书里出现了多少次,都可以快速统计显示出来。”阿来感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能帮助我们迅速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就像我们随身带了很多座图书馆。有人认为互联网会带来传统文化的某种撕裂,其实,那跟互联网技术本身无关,而是人自己的问题。”
谈网络视频
不感冒未经加工的热门
对于影像艺术作品,阿来也是一位欣赏者,“我经常会找一部好电影认真欣赏,也特别喜欢看好的照片。”他甚至直接投入到电影剧本的创作中。但他对网上出现的“未经加工,随便找一点儿噱头就形成的热门视频”不感兴趣,“如果真的想看原生态,那么你去站在街上,直接去欣赏社会全画幅,360度就行了。为什么换成小画幅再加一点噱头,就吸引那么多人?这是值得反思的。”
诗评家胡亮:
阅读与写作要学会发挥“集”与“用”
阅读与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关系。写作往往从阅读开始,而写作又会反哺阅读。在4月18日的分享会上,诗评家胡亮坦言,阅读与写作是“跟我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两件事。”
“我个人认为,阅读是每个人,尤其是一个作家的基础性需要。”但阅读不能是盲目的。胡亮说,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发挥“集”和“用”的主观能动。“集”就是包容多元思想,集很多的思想;“用”就是将阅读所得熔铸成自己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