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中国“外脑”余国良:让中国人告别“哑巴英语”
//m.auribault.com2014-07-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小传 余国良,美籍华人,1949年生于中国香港,1966年移民美国。现为美中教育机构总裁、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视听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总设计师。

  “3个星期的培训,让来自西部的中小学英语老师能够以英文为母语进行思维,回去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这是记者采访美中教育机构(ESEC)总裁余国良的动因。

  7月19日清晨,按照与余国良的电话约定,记者来到美中教育机构所在的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向路过的几位学员问路时,得到的回答是一连串的英语。“我们要求学员一进这个校园就必须只说英语。”简朴的会议室里,余国良这样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温文尔雅的余国良在美国拥有一家家族性房地产公司,但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余博士。1982年起,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在中国从事公益性英语教学活动上,力图消灭中国式“哑巴英语”。

  “大家都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可一个5岁的孩子就可以用中文与人沟通,虽然他并不懂语法,也不会写词汇。英语也是如此,首先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应该只是书本语言。”在盛夏的阳光里,余国良用一口港味十足的普通话,缓缓叙述着自己与中国式“哑巴英语”开战的风雨30年。

  1980年,受中国政府邀请,余国良随一批美国华裔人士回国访问。其间,他无意中注意到,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在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进修生时遇到一个“拦路虎”,即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派出人员的英语水平。

  访问结束后,余国良回到美国,便与彭永宁博士着手成立美中教育服务机构。机构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在1981年,为北京医学院的派出人员和北京市经委下属70多家外贸公司的涉外人员各办了一期英语培训班。没想到,这两期英语培训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给余国良平添了不少信心,于是他在1982年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一个固定的英语培训点。

  慢慢地,余国良摸索出一套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法,学员一进校门就不许讲中文,而且培训期间绝对禁止踏出校门。实践证明,这样能使学员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改变语言习惯,实现用英语思维。“虽然现在这些学习方法已被普遍接受,但当时压力还是挺大的。”他说,“这种教学方法要归功于我父亲给我的一个启发。”

  余国良的父亲在香港以经营洋服起家,到美国后,生意越做越大,转而投向房地产。让余国良非常不理解的是,父亲在美国没有商业背景,英语又讲得不好,为何生意却能这么成功?直到有—天,父亲带他去谈了一次生意。那笔生意顺利谈成,余国良也突然明白:“说英语时,只要对方能听懂意思,何必总纠结什么语法对不对呢?”

  “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要克服‘语法为纲’,以实用为目的。”余国良说,“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批学员的平均年龄是58.5岁,大家都担心他们年龄太大,英语单词会记不住。结果学员们学完后,都实现了用英语自如交流。”

  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与培训中,余国良意识到“哑巴英语”的根源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于是,他开始把培训重点转向中小学师资队伍。2006年,以中小学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此后,他又逐渐把培训重点转向口语问题更为严重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2009年,这个培训项目被列入“国家外专局西部外语人才培训工程之ESEC西部英语人才培训计划”。

  年复一年,坚持“母语学习法”“环境教学法”“鼓励自信”等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彻底颠覆了西部中小学教师的固有教学模式。抽样追踪调查结果表明,50多期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结业的近万名学员中,绝大多数老师回到教学岗位后,都引入了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许多教师成为本单位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本报记者 罗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