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车间里走出的“科学家”
//m.auribault.com2015-04-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宝钢就是我的大学”

  在宝钢人眼里,一线工人走上科技发明的前台,几乎是一种“常态”。创新,就像一种基因,扎根在“王军们”的心中。

  “任何一粒种子,都需要成长的氛围。”王军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宝钢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创新,并且设立了科技创新机制,让一线工人和技术工程师不再界限分明。小到合理化建议,大到技术秘密、专利,都会配套相应的奖金给予鼓励。

  群众性创新活动在宝钢早已蔚然成风。热轧厂厂长张文学介绍说:“以热轧厂为例,目前就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群众性创新平台:王军创新室、发明创造协会(热轧厂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和热轧厂青年发明创造协会)、孔利明式创新小组、全厂群众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机制,自下而上支撑、自上而下指导。”

  节能和环保,成为了宝钢技术创新带来的最大成果。而在王军看来,创新更是一种民族竞争力的体现。“我们的制造业很大,但是大而不强,成套设备依靠进口,缺乏核心技术。”

  “创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王军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在创新的路上不断探索。在他眼中,“宝钢就是我的大学,等我哪天退休了,才算是从宝钢毕业了,也就是多交了几份毕业设计,仅此而已。”

  王军的“大学梦”,还在宝钢继续,还在创新中继续。(中工网记者 彭文卓)

1 2 3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