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车间里走出的“科学家”
//m.auribault.com2015-04-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实践零失误

  从剪刃装配到精整、精轧、卷取设备……在王军硕果累累的发明成果集上,创新几乎无所不在。

  王军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还是一位普通的剪刃组装工。在热轧厂,这是个“辅助岗位上的辅助”,看似体力活,其实是讲究很大的“学问”。更换剪刃并非只是将旧剪刃换下将新剪刃装上,剪刃更换的速度与剪刃的装配质量都关系着钢板的剪切质量。而王军提出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通过简化更换程序,使以前需要两个人花一个半小时干的活,变成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个活,也能激发王军的“灵感”。一个故事为工友们津津乐道:王军竟然从倒垃圾里“倒”出了专利!热轧吊装工业垃圾时,现场指挥人员得爬到两米多高的车顶上操作,既耗时又危险。注意到这个问题后,王军运用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结合两张式铰链周转箱的结构特点,将单绳吊卸设定为长短绳组合设置和短绳吊环的钩式设置,实现了吊装中的自动脱钩,再也不用人工进行脱、挂钩的危险性操作。

  而“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的发明,则让他登上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这项包含了12项专利、6项技术秘密的技术改进,后来在不同产线推广应用,不仅满足了高强度钢板的生产需要、降低了钢材浪费率,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仅仅100万元成本获得了5300余万元的年收益。

  在做每一项创新之前,王军都定下一个几乎“苛刻”的目标——保证不失败。事实上,他真的在多年的创新实践中保持了零失误的纪录。

  为了保证每个零部件的正常运转,他常常在厂里一呆就是几个月。王军说:“不是我不想回家,是不敢回家。万一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随时都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速度,一旦生产线停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熟悉王军的同事说,他做事不仅认真,也带着几分谨慎,这种谨慎不是胆怯,而是对科学技术的敬畏。“要创新,必须全方位现场调研,采用风险最低的措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去挑战更大的难题。克服一个难题,就实现了一次飞跃和提升。”这正是王军不断走向成功的“秘籍”。

1 2 3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