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邮箱登录  通行证登录  宽频版  网站地图

降品牌谋销量 东风裕隆下滑明显

//m.auribault.com 2016-07-06 08:19:37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 (记者 段思瑶)定位唯一一个华系汽车品牌的东风裕隆汽车,在起步阶段就坚持中高端路线打品牌,如今却用锐3主打低端家轿市场,试图以降低品牌谋求销量提升。

从东风裕隆汽车今年销量来看,放弃中高端路线主打低端家轿市场,实在为不得已之举。

1-5月东风裕隆汽车累计销量仅为1.84万辆,同比下滑23.23%,其主力SUV优6销量为1.52万辆,同比下滑了21.04%。

其他主力车型在竞争对手打压下,始终处于市场边缘化。

  

                                                                                (数据来自搜狐汽车)

对刚刚成立不到六年的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外界对其神秘性始终想一探究竟,毕竟台湾裕隆汽车对中国大陆消费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倒不如先来扒一扒东风裕隆汽车的历史。

  

裕隆汽车是一对上海夫妇,严庆龄和吴舜文。两人在1953年成立了裕隆汽车。

而后夫妇两人经过奋斗造出了台湾第一台发动机,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威利斯合作,生产出台湾第一辆吉普车LY-1。初具雏形的裕隆汽车开始寻求合资道路,在1958年与日产“牵手”,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合作。随后在吴舜文的带领下,裕隆汽车不顾日产反对,依然造出了第一辆自主车型—飞羚101。

直至到上世纪90年代,裕隆汽车开始出现销售危机,与日产之间矛盾越来越大,严秦凯上任成为转机,自此开始裕隆汽车将合作目标转向大陆。

实际上,裕隆汽车与东风汽车并不是第一次合作。在2000年时,裕隆汽车与东风汽车组成风神汽车公司,不料这次却被动的成了日产和东风的“媒人”。2002年,东风风神汽车公司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日产,裕隆却被东风风神边缘化。随后又和通用持续了长达3年的坎坷合作路。

倍受打击的裕隆汽车,转而成立新的自主品牌-纳智捷汽车公司。在2009年,东风汽车和台湾裕隆汽车再度牵手,成立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

  

深挖东风裕隆汽车成立之前历史后发现,每次成立合资公司裕隆汽车都是黯然退场。在与东风汽车合资之前,裕隆汽车在台湾地区的销售状况从最高的1979年50%市场份额跌落至2007年的12.43%,可见这时的裕隆汽车在台湾地区品牌力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在搭上大陆汽车高速发展这辆顺风车后,东风裕隆汽车一开场就发布了定位中高端SUV市场的纳智捷大7 SUV,实现了利润与销量丰收。 

然而,尝到了SUV市场甜头的东风裕隆并没有坚持走好SUV这条路,先是过早进入豪华MPV市场,接着又直接杀入竞争最为惨烈的A级车市场。如此一来,不但新细分市场开拓不甚理想,而且原有纳智捷大7 SUV优势也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被逐渐弱化。

随后上市的MASTER CEO、大7 MPV、纳智捷5 Sedan等多款新车,表面上产品线布局很完整,但在如今SUV、轿车和MPV市场,这三个细分市场东风裕隆没有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的销售成绩。

回顾东风裕隆历年销量数据,2012年东风裕隆靠一款产品纳智捷大7 SUV实现整车销售31106辆,投产第二年就实现盈利;2013年东风裕隆新增豪华MPV纳智捷MASTER CEO与中级轿车纳智捷5Sedan没有为整体销量做出贡献,依然靠大7 SUV撑着销量;2014年大7 SUV产品老化,优6成为主销车型;2015年纳智捷优6依然占据东风裕隆整体销量八成以上,而原本寄予厚望、由周杰伦代言的全新纳5销量未达预期。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这种产品更新速度只能用“慢”来形容。面临变幻莫测的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东风裕隆将如何应对。

东风裕隆市场部部长吴柏请表示:今年东风裕隆推出的3款车型有大7 MPV ECO HYPER、优6 SUV年型车以及家轿全新锐3。

在轿车市场今年持续下滑背景下,全新锐3靠什么来打赢这场翻身仗?

吴柏青认为纳智捷锐3的对标路线是:“在销量目标上,将对标韩系品牌,也就是同级别的瑞纳、K2等车型,在品牌力上,东风裕隆希望能够尽快与德日系品牌抗争。”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如今在中国车市缓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新常态下,习惯了高增长、猛扩张的车企们已经普遍感到了不适。

而对于那些最近几年刚刚成立、正急于借势的新合资企业来说,尤其是像东风裕隆这样的企业,既没赶上“天时”,更难借势“地利”,其险境可想而知。

编辑: 段思瑶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