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观点摘编:认清问题的真假
//m.auribault.com2014-07-21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认清问题的真假

  张耀铭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社会科学能否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取决于从何处发现问题、怎么找准问题和怎样回答问题。然而,问题有真问题、假问题,学术性问题、非学术性问题,大问题、小问题,偶然性问题、必然性问题等区别。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关键点是首先要弄清所讨论问题的真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所谓热点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比如,有人研究李白,认为李白是一个“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的“古惑仔”;有人研究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假,《出师表》暴露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等等。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猎奇之风甚嚣尘上,有一地鸡毛之势。但这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的无聊噱头,是典型的伪学术。

  近年来学术界都在谈“中国问题”,这一意识固然不错,但在谈“中国问题”时所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并不是“中国的”。很多人是从海外“进口”思想,而不是从观察中国的实践来发掘和发展思想。我们引进了许多西方的学科和体系、理论与方法、经典著作与理念,介绍了许多学派与大师,这无疑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便于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和研究方法。但一些人往往从概念出发,试图用西方“苹果”的理论来解释甚至改造中国的“橘子”。从本质上说,这些舶来思想有不少并无现实可行性,如果盲目应用,会引起社会政策基本理念的混乱。如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改革实践中,很多新概念被介绍进来,尽管这些概念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我国相差很远;甚至发达国家很多新的实践,在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也被纳入我国一些社会政策的设计之中;一些我们本来没有的问题,也作为问题提出来了。当下,学术研究迫切需要拯救原创力,需要依据中国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

  警惕“普世价值”话语陷阱

  唐利如在《红旗文稿》撰文指出,为了实现其独霸全球的政治野心和经济利益,西方一些国家给“普世价值”戴上美丽的光环,巧妙地设计话语陷阱,使对手束手就擒。

  一是别有用心地构建话语体系。利用强大的舆论工具,将他们的价值观说成是“普世价值”,将“普世价值”宣称为全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然后,罔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近现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成就简单归结为遵循“普世价值”的结果。宣称“普世价值”及其背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落后、实现文明进步的唯一选择,最后推导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结论,从而为世界量身定制一整套符合西方利益的价值坐标和话语体系。

  二是制造话语陷阱。冷战结束之后,西方社会以“普世价值”为思想利器,布设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魂阵”:如果你默认或者接受“普世价值”,则正中其下怀;如果你反对“普世价值”,他就直接给你带上独裁、反自由、反人权等“帽子”。

  三是垄断话语霸权。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习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形式来评价非西方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只要这个国家和民族取得了成绩和进步,就说是遵循“普世价值”的结果;如果其停滞不前或者陷入困境,不问青红皂白,全都归结于没能有效践行“普世价值”;假如不按西方的要求和意愿行事,就被贴上“极权统治”和“违反人权”等负面标签,实施各种制裁。

  四是不遗余力地推动话语输出。西方社会在全世界宣传和推行“普世价值”,花样不断翻新。例如,以指导发展为名,大肆输出新自由主义,鼓吹私有化,使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新世纪,借民主之名,策划“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普世价值”不仅没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来福音,反而引发社会持续动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