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
马志刚//m.auribault.com2013-12-27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

  马志刚

  近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能指望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守住自给率“红线”。

  粮食在一国是占有基础性地位的,有人将其比喻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一点都不过。大家都知道石油很重要,但油紧缺了,可以实行汽车“限行”、“限购”,粮食缺了,有哪个政策能限制吃饭呢?客观地说,在“十连丰”背景下,我国粮食的自给率还是挺高的。有统计表明,我国三大谷物平均自给率约98%。但变动趋势值得警惕。一方面,刚性需求在增加。现在,我国城镇化在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必然会带来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道理很简单,城里人吃水果常榨汁,4个苹果才能榨一杯,农村人吃苹果多是削一个吃。肉、蛋、奶也存在类似现象。不仅如此,粮食用途的拓展,包括工业用、医药用也在提高消费量。另一方面,供给问题凸显。资源约束、耕地被挤占、粮农减少等问题,都使得扩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

  有人会认为,粮食问题完全可以靠国际贸易来解决,毕竟经济全球化了嘛!表面看这有些道理,保障粮食安全不可能“万事不求人”,但更要注意到3个事实:一是国际市场养活不了中国人。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近6成,消费量每年约为370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600亿斤左右,调剂空间十分有限。二是买不起。有人曾举例:如果需要1000公斤粮食,800公斤靠自产,200公斤靠进口,这个时候若粮价高了,就可少进或不进口;但如果800公斤需进口,那出口方就可漫天要价了,因为买者没有选择余地。2008年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粮价飙升。泰国大米2006年初每吨价格不足300美元,2008年最高突破1000美元。三是大规模进口粮食不现实。种地种粮仍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粮食问题是与农民、农村问题连在一起的。如果过度依赖进口,大量粮食不用自己生产了,很可能会导致千千万万农民失去生计。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来看待粮食贸易,还应站在全局高度来认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立足粮食基本自给,世界市场不是也无法成为中国的可靠粮仓。

  立足粮食基本自给,眼下要紧的是保护、稳定和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坦率地讲,现在一些农民是不拿种地当回事的,在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多是妇女和60岁左右的老人,也就是被人戏称的“3860部队”,抛荒现象也较严重。为什么这样呢?不是农民的眼光有问题,而是种粮收益确实太低。收益低的原因,与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弱有关。调查显示,几毛钱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了餐桌,价格要翻好几倍,但这些增值和农民没有半毛钱关系。提高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就要改变这种“小生产、大市场”的现状,让农民在收益分成上说话更有分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当然,提高种粮收益从根本上讲还得靠科技、靠农业现代化。这不仅是资金问题,也是人才问题。现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呈现另一番天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