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陈学杰
官僚主义是一种历史顽疾。狠刹官僚主义之风必须从加强思想教育入手,坚持法治思维,标本兼治,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效应。
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下大力根除“官本位”思想
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的党组织忙于一些具体行政事务,忽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人心里成天想着官与权,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精神严重“缺钙”。这是滋生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的首要因素。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毒瘤,最根本的要靠持之以恒、坚强有力的思想教育。首先,各级党组织负有抓好思想教育工作落实的主体责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明确职责,进一步转作风,集中精力研究、安排、部署好思想教育工作,抓好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实,特别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既要抓好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大型专题学习教育,又要注重抓好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把学习教育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做到思想教育工作常抓不懈。第三,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组织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多听取普通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接受批评帮助,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用信念的力量扶正祛邪,校正人生价值坐标,确立共产党人“不是要当大官,而是要干大事”、“不为官位为苍生”的精神追求。
进一步改进政绩考核机制、办法,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干部破除官僚作风,致力实干创业
政绩考核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哪里的“指挥棒”。从基层反映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对于干部的考核评价存在表面化、格式化、功利化的倾向,内容设置偏重硬指标,对“德”的考量虚化,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群众参与度不高,成果运用随意性大,为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经济增长与以德为先综合素质的关系。在考核内容、标准设置上应摒弃以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提高道德、品行和为社会、为群众服务等指标的占比,引导干部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眼前政绩,而不顾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不顾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增长指标上,要克服一刀切现象,区别对待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发展基础的地区、县乡经济增长考核标准,充分体现公平性。二是定期考核与平时工作的关系。既要看考核时的评价情况,也要看平时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 确保考核系统、全面、客观、公正,防止以偏概全、一锤定音。三是领导机关组织考核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上一级领导机关是组织者,不是意见主导者,应充分听取和尊重下级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防止上级领导机关凭印象、搞权衡照顾确定考核等级。四是考核结果与选任干部的关系。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应用上,而成果应用又主要体现在选任干部上。因此既要重视做好考核工作,又要重视用好考核成果,防止出现考核、任用两张皮现象。否则,考核工作仍然起不到让德才兼备、群众拥护的干部脱颖而出,让脱离群众、一心谋官的干部受到惩戒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官僚主义者不能为所欲为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官僚主义是权力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党对加强权力监督一贯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当前,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体系已基本形成,如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上级监督等,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看到,现实中还存在制度规定不细,透明度不高,群众知情权、发言权缺位等问题。事实证明,严格的、经常性的监督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是产生和存在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方面,加强权力监督首要的是把笼子扎紧。党纪政纪等制度规范是对权力制约监督的依据和准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高制度制定的质量,把制度规定订细订严,精准靶向,让里面的权力不能随意跑出来,让外面的手不能随便伸进去。另一方面,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增强公权透明度,深化党务政务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干部群众的监督成为常态。同时,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官僚主义者的惩处力度,使之不想、不敢、不能搞官僚主义、滥用权力,用严明的法纪,维护权力监督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如此,官僚主义作风就没有了藏身之处,“四风”问题定能得到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