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大师周建明:匠心“鬼工”凝聚方寸之间
//m.auribault.com 2015-05-25 10:49:14来源:中工网作者:笑语

 

 

叹为观止的雕刻“鬼工”


    周建明核雕作品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园林风景、核舟等。作品造型灵活、刻工精细、线条清晰流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推崇,其雕刻技法被誉为“鬼工”。


    周建明的家乡舟山村百年来以“舟山核雕”闻名天下,周建明从小就受核雕艺风的熏陶。1975年,周建明进入村办工艺厂学艺,从此与刻刀结缘。当年光福舟山工艺厂集体培养学徒时,周建明得到了师傅朱耕原的全心培养,同时还得到了须吟笙、钟年福等苏州核雕前辈的悉心指教。


    1978年,他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课余时间仍继续操练核雕技艺。“那时我刻完后请中山陵景区代销,主要卖给日本游客。当时十八罗汉核雕舟山村里只能卖9元一串,在南京可以卖17块5毛钱一串,我每个月靠核雕至少收入120元。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30来块钱。”


    多年后,他的作品《骑兽罗汉》被一名买家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骑兽罗汉》是周建明花两个多月时间雕刻而成的,光是“开眼”就用了6把刀,雕刻之精细可见一斑。现在,周建明作品的价格早已随之水涨船高。


     据周建明介绍,核雕的最佳原材料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小小的橄榄核却在周建明的刀工下,成为了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几十年追求纯手工制造,周建明花了双眼、驼了腰背……周建明说:“一辈子能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福气,核雕艺术就是我喜欢干的事儿。我享受它、痴迷它,雕刻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在别人眼里看来枯燥重复的工作,周建明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极致。


 

    曾经周建明有提干的机会,但一想到由此很可能中断自己的核雕事业,他主动提出到中学任教,为的就是利用寒暑假期潜心核雕。四十年光阴荏苒,回首往事他却不曾感到有一丝悔意:“核雕是我终身的追求,我的生活、工作都被雕刻刀所占据。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年轻时我性格外向,通过几十年醉心核雕,我的性子变得沉稳多了,因为想要雕出精品必须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

 

用双手精雕自己的“中国梦”


    在展会现场,慕名前来一睹大师风采的文玩爱好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一名文玩爱好者带着自己重金收购的一枚“建明核雕”让大师鉴定,周建明只一眼就否了,这位藏家只能饮恨。


    在鱼目混珠的文玩市场,打着周建明旗号销售仿品的商家不在少数,如何不让粗制仿品砸了“苏州核雕”的金字招牌成了困扰周建明的一大难题。


     周建明认为,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苏州核雕也存在一定隐忧,“一是抄袭。就是有人刚做出来一件好作品,马上有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再仿制;二是假冒名人作品、卖高价;三是人才培养跟不上,连系统的教材也没有,技艺只能口传心授;四是品牌问题。虽然许多核雕工匠都落款了,但注册商标的只有寥寥几人,做收藏证书的也不多,无法让更多人放心购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销售;五是苏州不产油橄榄,原料受产地制约很大,价格飞涨。”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核雕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核雕业的未来之路,周建明也开动脑筋想了办法:一是要打响品牌,叫响“苏州核雕”,周建明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建明核雕”,以此谨防假冒,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消费者的权益;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受地域限制,广收徒弟。并且吸纳文化层次高和有美术基础的人才加入到核雕的队伍中来,创新技艺和题材。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大国中,像周建明这样拥有“匠心”和“鬼工”的手工艺大师还有很多,“追求极致”是他们的共同信仰,他们在用双手精雕细琢自己的“中国梦”。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8页


编辑:秦笑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