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今年高考文科第四名曾是留守儿童,而今因为选择报考北大考古系而受到网络舆论热议,有不少替人操心的网友觉得,她应该选择“更赚钱的专业”。同样被网络舆论议论的还有江苏省文科第一名,因为等级考试历史成绩只有B+,无缘清北,结果同样被网友送上了“热搜”。
这样的热搜年年都有,当这些高分考生上热搜时,我们不应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都是刚满18岁的青年,处于人生的关键岔路口,这样的网络关注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更何况,谁是高分考生,考了多少分,选择报考什么院校什么专业,本来就不该被公之于众。或者说,谁是湖南文科第四名谁是江苏文科第一名,本来就不该被公众知晓。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的通知》,除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必须向社会公示的特殊类型招生信息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只能将考生的报名信息、高考成绩、名次以及录取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另外,“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公布、提供考生成绩、名次等信息”,这个“各级各类学校”,显然不仅包括考生所在中学,也包括考生所报考的高校。高中的“升学率”“升入985/211高校和一本高校情况”“高中学校排名”等,不得对外公布,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对学校、教育局长、校长、教师进行奖惩。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都对高分考生的成绩采取了保护措施,但仍架不住一些中学发布包括具体名字和分数在内的高考喜报,有的则是搞“擦边球”,以发布高分考生事迹的方式对外公布信息,个别高校也不乏有小动作,泄露高分考生的信息。这些“擦边球”和小动作都是有目的的,前者为了在日后的中考招生中获得更好的生源,后者是为了吸引更多考生投报,以让自己在某省的分数线高于同类院校。
高考成绩的发布和宣传工作,事关教育育人导向和社会稳定。换言之,跟风炒作高分考生,这种不良风气不仅对于考生本人来说是一种伤害,对于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和健全科学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来说也有不利影响。
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作为高考信息管理的责任主体,有责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坚决刹住对高分考生的过度宣传和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