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必须多下“绣花”功夫-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垃圾分类,必须多下“绣花”功夫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8-11 06:45:3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让居民养成自觉的垃圾分类习惯,绝不是一项在短期内就能收到明显成效、实现理想目标的工作。“绣花”精神无疑是各地推广垃圾分类最有必要给予重视和学习的。

  据《新京报》报道,8月8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一百天。截至7月底,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吨,较5月增长137%。为引导更多普通居民参与,北京将全面铺开“盯桶战术”,动员七类人员下沉社区参加桶前值守。

  “你们单位、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了吗?”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而各地落实起来,现实困难不少。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较此前的版本有不少修改,比如,将管理对策前移,注重从源头减少垃圾管理总成本;细化了处罚条款,强制与自觉并举等。但落实的情况有些层次不齐,有的地方垃圾分类做得不错,尤其是试点社区,“习惯成自然”;有的地方有些眉目,正在积极引导居民开展分类,有些积分奖励、换购措施;有的地方则“原来怎么扔,现在依然怎么扔”,垃圾分类主要由物业和保洁员在做;还有的连垃圾桶都没有配齐……

  尽管北京市从1996年起即开展垃圾分类社区试点,调整垃圾分类种类,制定实施相关管理条例,但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比较“无感”,远未形成自觉和习惯。

  垃圾分类与硬件设施的完善分不开。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44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家庭厨余垃圾设计处理能力5750吨/日,餐饮单位厨余垃圾设计处理能力2380吨/日,基本能够满足相应的处理需求。相比之下,居民个人垃圾分类的自觉和能力,相关基层垃圾分类人员、工具的配置等,已经成了亟需补齐的一块短板。

  从各地垃圾分类实践看,让居民养成自觉的垃圾分类习惯,绝不是一项在短期内就能收到明显成效、实现理想目标的工作。从相关专家的预测来看,垃圾分类最乐观的预期都是数年才能完成。此前上海推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时,“绣花”精神屡被提及,尤其是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和社区——设置垃圾箱房,由小区居民自行协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为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在各小区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为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向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为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设置破袋和洗手装置等。充分考虑不同小区、不同人群的现实分类困难,充分考虑具体落实中的每一处细节和具体诉求,这种“绣花”精神无疑是各地推广垃圾分类最有必要给予重视和学习的。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到不了天边,但一口接一口地吃、一步接一步地走,目标总会达成。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铺开“盯桶战术”,由专人值守垃圾桶,帮助、指导同时监督居民正确投放,进而倒逼其提前在家做好分类。再多的口号、宣传、要求,终究要转化为一次次具体、准确的垃圾投放,更多人的身体力行才能推动制度的尽快落实和前进。“盯桶战术”看似笨办法,却是落实垃圾分类不可或缺的“绣花”精神、务实态度。只有工作沉下去,才有垃圾分出来,生活美起来。

  在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过程中,还有诸多类似“盯桶”一样的“笨”功夫要下,比如,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教会更多人垃圾分类的标准,在商品包装上直接标明垃圾所属类别,奖惩结合推进垃圾分类形成常态,等等。而除了“笨”功夫,一些城市也在不断探索、推动“人防+技防”“智能化垃圾桶”“垃圾箱房身份证”等高科技,精细地管、精准地分,所有功夫和努力,都是为了今后更长期、有效的省工夫、省资源,为了绿水青山,为了社会文明。

  期待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早日结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硕果。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