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不规范按“假药”论处,如此“严规”应该有-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说明书不规范按“假药”论处,如此“严规”应该有

张淳艺
2020-05-20 07:11:2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日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修订稿)意见的通知,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持有人是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责任主体,上市许可持有人/申报代理忽略、不关注药品的安全性信息,不及时修订说明书,导致上市药品说明书存在信息不准确、不真实、存在误导性,或没有提供足够安全性信息、警告信息,按“假药”处罚等。

  药品说明书载明了药品的重要信息,是选用药品的指南。为指导医生和患者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药品说明书必须标注药品的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由于药品在上市前的安全性研究中存在客观局限性,一些不良反应没有暴露出来。因此,制药企业应主动跟踪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修订说明书。但现实中,许多药企对此缺乏重视。一些药品上市多年,有关禁忌、不良反应等项目依然是“尚不明确”“不详”。

  药品说明书长期“语焉不详”,一方面在于收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信息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而企业往往担心公布不良反应会影响药品销售,因此缺乏修订说明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于相关规定比较模糊。根据现行《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的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主动跟踪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需要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改的,应当及时提出申请。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结果等信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但究竟何时提出申请算“及时”,以何种方式提出,追踪到的各类信息如何统计、量化、反馈?都缺乏明确细致的操作指引。同时,相应的处罚机制也不明确,这让一些企业对于相关规定不以为意。

  曾有媒体做过统计,近10多年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159个关于修订药品说明书的公告,涉及807个药品,化药544个,中成药244个,其中有679个药品修订了不良反应。但鲜有药企主动修改药品说明书,大多是国家监管部门要求企业修改。

  当“及时修订完善说明书”缺乏约束机制,药企自然缺乏自我“揭短”的勇气和动力。

  而此次修订填补了这一漏洞。修订稿明确,在药品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内,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收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信息。对于发现新的严重用药风险,涉及说明书中禁忌症、特殊警告和使用注意事项、剂量和用药方法、以及其他可能显著影响患者药品使用获益/风险比的信息,上市许可持有人最长时限不超过3个月提交修订药品说明书的申请。对于新发现的非严重不良反应或风险,应在3~6个月内提交修订说明书的申请。

  加强药品说明书的动态管理,使之成为药企的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更加科学合理用药,降低用药安全风险,满足其知情权。另一方面,可以倒逼药企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药品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