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社保年审,湖北武汉的白女士,不得不带着长期坐轮椅的九旬父亲,奔波回黄冈市红安县进行年审,并且,社保年审窗口在三楼还没有电梯,家属只得合力将九旬老翁抬上三楼年审。在此之前,家属也曾提出过进行远程审核或在一楼审核,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尽管经过媒体曝光,红安县已经对此作出整改,将社保年审窗口挪至一层,对于高龄等特殊参保对象安排上门采集信息,但是,这件事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服务窗口位置和社保审核方式。
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去年全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老龄化速度和规模都不容小觑。那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在公共服务中,切实照顾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在某窗口单位办事,没有椅子可坐,排队要等待一两个小时,老年人进门后看看长队,无奈离开。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摆几把椅子,设置个取号机就可以了,老年人方便,其他人也能方便。个别公共服务单位的服务意识淡薄,个别窗口单位的僵化做事,爬楼梯、排长队、开证明,年轻人尚可以用体力跑下来,而老年人则无可奈何。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公共服务更要有“老龄意识”,这样的“老龄意识”,不只是在窗口上放一副老花镜,或者在办事大厅里设几把老幼病残专座那么简单。老年人行动不便,那么办事时是否可以“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比如老年人在某一部门登记过的指纹,是否可以其它部门共用,对于一些需要本人验证的事项,是否可以通过授权委托、远程视频或者上门服务来解决?很多事情,并非是客观条件局限做不到,而是有没有克服困难,以为民服务之心去做。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今不少部门都实行信息化办事手段,网上申请审批,这本意是为了方便群众。但是,也有的部门在开辟网上办事渠道后,就关闭了窗口办事渠道以节省人力物力,殊不知,对于操作互联网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关闭线下办事窗口,反而让办事变得困难了。
公共服务部门提升“老龄意识”,最终造福的是所有年龄段的办事群众,因为,如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能感觉到办事便捷,那么其他群众办事也会变得更为顺利。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