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大夫郭庆源在夜班接诊40人后猝死,年仅43岁。夜班当天,原本早上8点半应当下班,但因为病人太多,郭庆源下夜班时已经是3个小时以后。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正值人生旺季的中青年医生猝死工作岗位上的事情已有多起。去年12月29日,山西榆次人民医院43岁医生赵变香在病房查房时突发脑出血死亡;同年9月16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0岁医生陈彦东深夜猝死,1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父亲……
每天连轴转缺少休息,经常一上班就是24小时“白加黑”,面对着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和超负荷的体力透支以及并不稳定的医患关系,医生的工作状态并不容乐观。如此的疲劳诊疗状态,不仅透支着医生的身体,也影响着他们的诊疗质量,对患者有害无利。
造成医生疲劳诊疗的原因之一就是临床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执业医师265.1万人,注册护士350.7万人,每千人中执业医师数量不足2人,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2016年全国执业医师数量增速也低于同期各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速。公立医院为了节省编制压缩医生数量,民营医疗机构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也不愿过多聘用医生。
事实上,医生数量一方面受制于医院人数编制,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医学院培养人数限制。如今各大医学院都延长了培养周期,“5+3”乃至“5+3+X”,新的居民区形成了,医院新院区盖起来了,但医学院扩招的新生最快8年后才会毕业。而一些医院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也尽可能提高入职门槛,动辄要求硕士乃至博士,医生即便入职后,也有大量精力被牵扯至论文而非治病救人。当医院的编制人数、医生的考评体系,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偏离了“为百姓看病”的临床导向,自然就会出现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形。
另外,并非所有医院医生都在疲于接诊。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区县的二级医院,乡镇的一级卫生院和社区的诊所却呈现门庭冷落的情形。分级诊疗体系的滞后,使得不同医疗机构医生诊疗情况出现“冷热不均”,医疗资源配置出现矛盾。
改变医生疲劳诊疗的状态,仅从调整诊疗体系入手是不够的,更要在医生“供给侧”发力,以“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需”为执业医师的培养、评价和激励导向,推动医疗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