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今日关注

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李国祥
2020-11-25 10:54:04  来源: 河南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从全党重中之重工作安排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考虑,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构想。其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各地重视并开展讨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的人认为,‘三农’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贡献少,不如工业项目来得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还是向城市倾斜,‘三农’往往排不上号”,“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大问题”。是否改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以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情况怎么样,各地的乡村建设实施情况将成为重要衡量指标。

  《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特定内涵,主要包括县域城镇功能定位和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村人才建设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有的已经在各地实践多年,如县域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民感受深、获益大;有的主要在“十三五”时期实施,如以“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农民也有明显的获得感;有的主要在“十四五”时期开始实施,如村庄规划建设,直接与每个农民有关。无论哪项建设,都有助于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让广大农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议》提出的乡村建设,必然涉及到资金投入和土地供给等要素资源。客观来说,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仅农村在全社会建设资金和建设用地分配格局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而且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金融存款等途径流向城市,农村土地通过征收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收入分配于农村的份额也不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改变建设资金流向和建设用地供给的既有格局,尤其是当资金有限和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出现时,必须优先保障乡村建设资金和土地等要素资源供给。只有这样,乡村建设才能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乡村建设资金和用地不足的难题,将成为一个地方是否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试金石”。

  《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给各地的领导干部配备及其水平和能力带来严峻考验。机构改革后,“三农”工作主要由农业农村行政管理系统承担。客观来说,各地农业农村行政管理系统领导干部过去主要抓农牧业生产,对乡村建设比较陌生,虽然《建议》提出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十分具体,有助于基层干部将中央有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但要在执行过程中从“门外汉”变成熟练的管理者和推动者,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各地必须充实加强乡村建设领导干部队伍,把优秀领导干部配备到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确保乡村建设水平。配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得力领导干部,将成为一个地方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助推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建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指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方位的振兴。实施乡村建设的任一行动,无不与乡村的全面振兴直接相关。县域城镇功能定位和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牵引力量,村庄规划建设最能反映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和前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生态振兴和生态宜居的最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按照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民能够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总体要求。各地要合理定位好县城和县域范围内的一般城镇的各自功能,重点是强化县城政务、经济和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把县域范围内的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同时,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转移农业人口,尽可能地吸引农民就近市民化,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按照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的要求,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避免大拆大建。

  县域城镇化,必须有助于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经济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各地会普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对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局面较难改变以及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现实,各地必须按照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关系的要求,确保重要农产品国内生产底线不突破,绝不能舍弃农业,以非农化和非粮化解决农业效益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而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片面过分地将耕地变草地,植树造林,占用耕地建设旅游等设施,有的地方实践确实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却失去了耕地的社会效益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当然,更多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并不成功,主要依赖财政支持过日子,无法可持续发展。县域城镇化,必须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供给功能,有助于城乡在功能上互补。

  非传统村落的村庄规划建设任务艰巨,与农民权益最直接相关。各地要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庄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规划先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搞形象工程,如给农宅“穿衣戴帽(刷白墙加盖三角形屋顶)”,避免违背农民意愿逼农民上楼,避免不切实际的撤村并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十三五”期末,我国全面完成了饮水安全工程,基本保障了所有农民安全饮水;实施了多轮农村电网改造,农民用电难用电稳和城乡统一电价等问题基本解决;村村通全面实现,农村道路不断提档升级,有条件的行政村还通了公共汽车,部分自然村也通了硬化路;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民住房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光纤、移动宽带基本覆盖全国乡村,农民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普遍使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消除。“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脏乱差面貌彻底改变。多数农户厕所进行了改造,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体系基本建立。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房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能让农民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全面提高现有常住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各类就业技能;又要积极吸引返乡回乡入乡人才,改变农村人才净外流状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意指在全国各地普遍地推进乡村振兴。如果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贫困地区,那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地域上则包含全国县域范围内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包含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主要是脱贫地区)。《建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