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今日关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丁茂战
2020-11-25 08:10:40  来源: 解放军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经济发展是资源、产品、服务的供和需相互循环的过程。供需均衡、循环畅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

  我国经济已经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紧抓全球化机遇,积极加入国际大循环,经济的外向度持续增加。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同时,我国内需潜力在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2019年,我国经济外向度已经下降到31.84%,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7.39%,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内循环为主是大国经济的共有特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其他大国经济一样,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依靠内循环具有充分的条件和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变局的战略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是规避风险、转危为机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这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抓住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核心。

  我国拥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需基础。从投资领域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还不高,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投资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投资潜力巨大。从消费领域看,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随着新型消费业态加速发展,居民消费升级势头发展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空间广阔,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拥有充分的内需保障。

  不断提高内需增长动能。努力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积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调节过高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消除城乡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户籍制度等民生领域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和经济增长点,挖掘老龄化带来的产业发展机会和消费潜力。

  着力拓展内需发展空间。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这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畅通大循环的战略抓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消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产领域对于资源性产品的供给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相比需求方,供给质量提升步伐落后于需求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错配”,需求端想要的供给端不能完全满足,供给端有的需求端未必都要,导致中低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短缺,内循环不畅,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布局,为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畅通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战略抓手。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畅通大循环的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必须深入研究市场变化,认识和把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防止低端产能和僵尸企业反弹再生。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的供与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持续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