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今日关注

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许小华
2020-11-24 13:34:21  来源:安徽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针对长三角区域内部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只有切实加快欠发达区域发展步伐、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切实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高质量发展是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这既是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国际国内发展的形势需要,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坚定不移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安徽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十四五”时期,安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要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注重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减少“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三是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个鲜明导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这就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把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抓手。2019年以来,安徽抢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推出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安徽省7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人数为历年最多;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时期,安徽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效率和外资引进质量,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三是要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四是要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工业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需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安徽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等。安徽地形地貌多样,自然与文化遗产较多,沿江平原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全省有7个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9个世界与国家级的自然文化遗产区、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7个国家级湿地等众多生态资源;跨长江、淮河与新安江三大水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省会合肥市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人口和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和配置。安徽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沪苏浙三地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与相关体制机制,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互动合作、优势互补,早日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