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今日关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贺新元
2020-11-23 14:06:58  来源:天津日报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价值

  回看过去,改革开放40余年,一路走来,道路虽并不平坦,但我们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战胜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与矛盾问题,终于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小康”注重于发展水平。我们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比较殷实,并在向着美好生活前进。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万余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9年的3万余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达到4亿多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我国建成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5亿多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全面”注重于解决发展中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领域小康,不是某一领域单兵突进,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做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而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阶层、某一个民族的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没有出现有人掉队;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区域小康,而不是某一地区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地区和城乡,没有让一个区域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探索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理论。第一,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与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政治保障。第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各方面各领域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划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历史阶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理论。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意味着一个“全面”完成,另一个“全面”开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升级了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进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展望未来,面对国内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矛盾与问题不会减少而是不断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会越来越不确定。如果应对不好或不力,发生系统性风险或犯下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一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二要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在进一步协调推进升级版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又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精神上给我们党和人民带来的无比信心与强大动力,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