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刘建伟 许晴
2020-11-20 11:17:2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化,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在现代化参照系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现代化的内涵。它需要指导思想、发展方式、治理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变迁和重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途径。转变发展观念,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好型经济,擦亮新时代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底色。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特别是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次使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

  实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从生态环境管理到生态环境治理的转型。

  首先,要转变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突出人民至上、制度理性、多元共治、平等协商等核心价值,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其次,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说,包括理念制度、市场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考核制度、技术制度、文化制度等;从层次上来说,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各阶位、同阶位制度有效衔接;从特征上说,应是系统完备、规范运行、行之有效的;从目标上说,应是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

  最后,创新体制机制,将“良制”转化为“良治”。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制度红利释放出来,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确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贡献智慧和力量。公民应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筑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积极开展绿色出行、义务植树等活动,让简约舒适、理性消费、绿色环保等成为文明生活的主色调。

  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和志愿者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绿色文明健康生活氛围。巩固“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餐桌革命”成果,并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程推进的行动体系。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贯通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示范中心,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的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进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围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反面事例曝光等形式,引导公民养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合力。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建伟、许晴)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