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聚焦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三维聚焦大学生文化自信

付丽
2020-10-29 14:33:3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定位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疫情防控期间我国临危不乱、运行井然有序,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充分印证了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巨大能量,彰显了我国文化自信的雄厚底气。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自觉与自信程度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富强与否。大学是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心,应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有机融合起来,积极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兴文化”“育新人”,引导青年成为通晓经典的文化传承者、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新者和交流互鉴的文化传播者,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交流与传播,发展民族文化内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培育通晓经典的文化传承者

  文化是在人们对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才得以世代传承的。上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在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曾指出,一个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就无法在浅薄的了解过程中,培养出深厚的民族情怀和优秀的民族品质。当时,他发现学生中大量存在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漠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底蕴浅薄等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老子》《论语》等经典,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下,学生们学习国学的热情高涨、蔚然成风,文理交叉融合,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模式。

  新近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自信教育》一书,对当前大学生文化现状广泛调研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表示感兴趣,但仍有近30%的学生表现出不愿意阅读经典或者无所谓;大学生中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广泛认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注不足等现象。中华民族以亲身实践勾勒出清晰的人类发展史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史,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品格等,需要中华儿女世代传承下去。

  新时代的大学,要注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习研读经典,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与研读培育他们的文化传承能力;另一方面在深入学习与研读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的民族情怀与民族品质,增强他们进行文化传承的情感驱动力,进而成为通晓经典的文化传承者。

  培育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新者

  文化是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的,任何陈腐的、毫无生机的文明终究会慢慢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提出“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一观点被世界广泛认同。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为四大文明,为什么唯有中国文明亘古至今、生机勃勃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中华文明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并世代传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凝聚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创新文化不但需要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还需要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凝结生成新文化。新时代的大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青年学生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民族文化品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青年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的文化学习能力,进而成为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新者。

  培育交流互鉴的文化传播者

  文化传播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对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前提下的。文化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等诸多领域,对本民族文化熟悉掌握、生动描述、深刻评价,并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他民族文化了解尊重,并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企业与个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文化、达成共识、缔结友谊的重要基础。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文化摩擦与碰撞极为频繁,各国解决文化融合与发展问题的愿望格外强烈,文化交流互鉴已成为世界的呼声。因此,青年学生对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经典应不止于文化态度上的致敬,还要积极推进与世界的交流与互鉴。

  青年一代具有传播优秀文化思想、进行文化交流互鉴的能力,不仅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需求。新时代的大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理念、思想品质,逐步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育青年学生尊重、认同他民族文化的良好文化观念和文化素养,进而成为交流互鉴的文化传播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成果)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竭忠尽智 执着探索

    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五年规划:独特治理经验和显著制度优势

    “五年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国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 陈广垒:多措并举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持,服务型制造作为企业价值实现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但需要传统信贷服务支持,更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有针对性且有价值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