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中心主义涵摄的法治文化要素-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法治

庭审中心主义涵摄的法治文化要素

张国香
2020-06-05 09:49:24  来源:人民法院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这项宏大的基础性、思想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包括各项具体法治改革措施在内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全会还决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中心主义作为这项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的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之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庭审中心主义具体是指审判案件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全面落实直接言词原则、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加强法律实施的层面上看,庭审中心主义的落实与执行,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脉相承;从法治信仰、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层面上看,一些法治文化要素又会对庭审中心主义的实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这两个层面的双向交互为视角,尝试対庭审中心主义涵摄的法治文化要素进行梳理。

  以公平正义为追求目标

  公平正义是与司法工作关系最为直接的政治文化,是司法的基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落实庭审中心主义,通过庭审实质化,达到定罪正确、量刑合理、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这既是庭审中心主义价值的最终归宿,也是制度设计的初衷。

  在具体操作中,刑事案件的审判以庭审为中心,就是要真正使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法官在庭审中必须注意把握案件争议焦点,及时公开自己的心证,引导控辩双方围绕争点充分发表意见和阐述理由。要完善证据规则,确立自白任意性和传闻法则,审判中严谨适用证据规则、排除非法取得的证据并以此遏制侦查中的非法取证行为。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证据调查和辩论以系统、科学的程序进行,法官对证据的审查必须建立在双方充分质证的基础上。通过让参与庭审的各方充分质证,努力发挥庭审功能,调动诉讼各方举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事实发现与程序公正的平衡。

  民事案件的审判也是如此。在民事庭审中,应当围绕争点举证、质证和辩论,把法庭辩论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审判方式改革,便强调民事审判的庭审中心主义,从要求被告提交答辩状,到法官主持原、被告双方证据交换和争点确定,以及言词辩论时对争点的修正,都有成熟的做法,并在立法上得到了确认。而这一切,无不以实现公平正义为追求目标。

  以客观规律为基本指引

  司法规律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根本保证,是“法院更像法院、法官更像法官”的标志所在。以审判中心、庭审中心、庭审实质化为导向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是防范冤假错案、落实人权保障、实现司法公正。当前,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庭审中心主义等改革任务的落实,无不以客观规律为指引。庭审的优质高效,既要以科学的庭前准备程序为基本前提,又要以重视理据的裁判文书为展现载体。我们知道,庭审是诉讼中最重要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件审理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在近年来法院案件数量激增的背景下,设置科学的开庭审理程序,提高庭审的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庭审中心主义强调的,诸如:以发现真实为主要目的的直接审理原则;当事人等在法庭上须用言词形式开展质证辩论的原则;追求争点确定技术、法庭辩论的法律理性,发现事实和法律问题;法官只在程序中思考,严守程序逻辑,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情理因素,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等法官职业活动特征;以及法官的独立思考、职业思维,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一切,最终必然落在司法的客观规律上。其实,不仅法官技术理性的培养要以司法规律为客观遵循,法官职业品格的塑造同样要以司法规律为根本遵循。

  以司法素养为能力保障

  法官是一项发现事实、断是非、分善恶的职业,这在现代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中,都被认为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职业。社会对法官的要求,除了法律知识和庭审掌控的司法能力外,还要有耐心、公允之心。一般认为,司法公正的标准首先要求是法官必须是公正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法官不仅是公正的,还要表现出来是公正的。何谓“法官必须是公正的”?来看看霍姆斯大法官在《法律之道》中对法官职业的经典描述:“在事实与规则、法意于人心的辗转互动中,法律人对于法律规则形式与意义内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业其志,循名责实,同情而达理,求真以致用。”其中的“其业其志”,既包括对法官司法能力方面的要求,即强调法官职业的技术理性;又包括对法官职业品格方面的要求,即要重视法官的人文素养。

  法官通过程序进行思考,促进理性选择,形成法官稳妥的结论,通过程序中的解释与论证,使之成为具有规范效力的共识或决定。法官的技术理性之所以备受关注,其实质在于它能有效地阻隔非专业思考,排斥法律之外的因素的干扰,最终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人文素养,则要求法官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是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社会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那么,源于人类社会对正义追求的法治,其概念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敬畏。正是在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我们说,法官具有维护人及其存在的尊严的职责;另一方面对法官来说,人文主义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还是法官公正意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假定法官们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背景具有高度的同质化,这种情况下此法官与彼法官之间的差别,除了遵守职业道德方面的情况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归宿?答曰:人文素养上的差异。这说明,知识即使是法律专业知识也并不必然使法律人的道德变得高尚。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面向上,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通过法院文化建设,将知识中的人文精神内化于法官的内心世界中,外化于行。

  庭审中心主义,需要我们努力创设一种法官遵循的、有利于实现人的尊严的庭审规则。庭审方式改革带来的法官庭审中角色行为的调整,必然引发法官深层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极易受困于固有思维方式与庭审实质化要求、个人与局部、眼前逆境与制度预期等方面的矛盾纠结中,甚至有可能造成改革实施者在文化认同上的内心焦虑、心理失衡。此时,法官的人文素养便能发挥心理调节器的功效,冷静分析、正确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坚守法治信仰。综上,培养法官的职业品格,提高法官的人文素养,以“优秀庭审文化”强基固本,实现法官技术理性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公正司法,造福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以历史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要深入认识五卅运动的现实意义,以历史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 发扬红色传统 汲取前进力量

    根据党史部门的普查结果,上海市革命遗址共657处,其中就包括相当数量的红色工运遗址。这些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是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 传承红色基因 唱响奋进之歌

    今年是五卅运动95周年、上海总工会成立95周年。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对历史的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 建立连民心平台 凝聚促发展动能

    用抓经济工作的思路抓工会工作,用工会经费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平台的可持续运转,深化与大型企业商家的合作,将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龙泉驿职工之家”。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