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培育良知的探讨及其实现方式-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法治

法律培育良知的探讨及其实现方式

黄 晨
2020-01-17 09:36:39  来源: 人民法院报

法律培育良知的探讨及其实现方式

——《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读后感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古今中外备受关注的话题,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使其内容不断扩充和丰富。法律规则是外在他律,道德则是内化于心的自律。中国古代儒法之辩指向的人性善恶命题,西方自然法与实证法的观点争鸣,始终交织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并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形成了相异的法律方法论。《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正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著,该书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法学教授琳恩·斯托特,反思了运用经济分析模型对人性假设存在的偏颇,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角度阐释了人类自私与无私的行为表现,并从如何激发与培养人性中的良知,以塑造好人、实现秩序和谐的角度,指出好的法律制度应当修正不当行为并鼓励无私善举,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想要步入真正的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就不能忽视良知的重要作用。

  经济人假设:法律与良知无关

  20世纪以来经济分析方法被引入法学研究,将人分为道德人与经济人两种不同属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对法律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观点下,法律改变人类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利用贪婪的力量,用物质刺激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受经济分析思维影响,现代法律或公共政策的制定,侧重于从理性经济人利己的角度出发,更为突出法律的外部惩戒的功能,而忽视了利他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也容易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约束制止大多数人伤害他人或不守承诺的有效方式,是法律而不是良知。与此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关于利他者将无法在社会竞争中立足的学说立场,更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人假设的观点。

  经济分析曾对美国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最高法院霍姆斯大法官在其著述《法律之路》中就提出“从坏人的角度分析法律很重要”。坏人只关心物质结果,因此在法律规范中融入道德准则实无必要。社会中的经济人更像自私的消费者而非有良知的公民,因此良知并无用武之地,法律对人类行为的调整应契合经济人的属性,运用惩罚和奖励等物质刺激引导人们的行为,才最能满足自私自利经济人的行为动机,进而对其产生有效的行为约束。

  方法论反思:良知客观存在的重新认识

  理性经济人假设对利己因素的强调,影响了法律制定的价值导向,良知应被法律忽视,这样的假定是否公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反驳经济分析假定的片面,作者琳恩·斯托特教授在方法论上另辟途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分析等工具对日常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解读。与经济分析从自私视角来预测人的行为不同,社会学分析通过对人类行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利他行为。心理学分析则从服从权威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实施利他行为是基于对他人的同情心,以及与周围人保持行动一致的心理需要。

  在新的方法论指引下,作者通过社会实验发现,良知、利他、善行等诸多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一直被深刻的编织于社会生活的经纬当中,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纳税人如期纳税、捡到遗失物归还失主、环保积极分子回收垃圾、为慈善事业捐款等等,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受所谓道德规范指引实施的利他行为。

  良知广泛存在,但为何容易被忽视?作者认为善意容易被无视的原因在于:道德准则被人们误解,善良本身平淡无奇,许多微小的自我牺牲无人注意,法律外在惩戒与内在规制关系的偏颇、经济学分析模式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偏见。

  那么,良知又应如何培育?作者提出,法律在培育良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鼓励人们在陌生人社会实施利他的无私行为,法律规范需要围绕三个要素为人们塑造可供参考的行为模型,包括:来自权威的指导、相信他人也会作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对他人友好的程度等,以此来提升人们实施利他行为的主动性。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也需要有意识的鼓励人们将良知转化为利他行为,如:民事侵权领域降低无私行为的成本、实现各方之间矫正正义;合同法领域增加履约的激励性规定;刑事领域形成偏好政策的刑法,帮助人们从纯粹的自私与不利于社会转向无私和守法。

  面向现实:法律如何培育良知

  掩卷而思,如果说良知是基于人性的自我立法,那么《培育良知》一书则激发了如何在法律与良知之间架设连接通道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要想步入真正的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我们就不能忽视良知的重要作用”。经济人模型大肆鼓吹自私自利却对良知视而不见,某程度上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忠诚的纽带。要使良知回归、重塑美好社会,不仅要承认良知的存在,更要将引领社会向善贯穿于立法、司法、守法全过程。

  首先,制定良法是培育良知的规则基础。“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良知意味着激发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而非将眼光局限于自身利益。制定良好的法律能够得到人们普遍尊重,其前提是法律规则能够为人们树立善恶判断的标准,提供惩恶扬善的引导,降低良知的实施成本以鼓励利他的无私行为。因此,不论是应然还是实然层面,法律在培育良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推进社会向善治迈进。

  其次,公正裁判是培育良知的方向指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对良知的认同也体现在司法实践对良知的培育与维护之中。一份裁判结果公正与否,固然要以法官精良的业务水准和对规范的准确理解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不能在根本上背离社会公众的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法官在遵循法律规则的同时,秉持公正善良之心,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常识、常情、常理融入案件裁判考量,作出善与恶、正与误的准确判断,使司法裁判传递出对良知的尊重与保护。

  最后,宣扬善行是培育良知的道德根基。“法案天下、德润人心”勾勒了法治社会的良好愿景,反之,在良知泯灭匮乏的社会中,法治终难实现。健全的良知是法律良性运行的心理基础,也是推动法治进步的社会共识。“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良知的培育恰是点滴善意聚沙成塔的渐进过程。近年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审判与裁判说理,就是通过个案裁判传递规则之治和道德教化的浸润作用,形成弃恶扬善、弘扬善行的社会氛围。当无数微小的无私行为相互作用和影响,法治便有了深厚的道德根基,和谐美好的社会也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破除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户籍“藩篱”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制约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一制度不但阻碍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难以贯彻执行。可以说,“落户难”已经成为许多劳动力和人才安心工作的一个后顾之忧。

  • 【工作研究】民主管理“四四一”模式的实践探索

    企业民主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坚持四项制度、开展四大活动、发挥职工代表的主体作用,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问题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利创业,就要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和社会资本积累,注重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政府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工顺利返乡创业。

  • 【热点思考】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模式选择

    我国新就业形态规模庞大,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去劳动关系化造成大量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无从保障,急需解决。要从促进新经济新业态长远健康发展和保障从业人员权益的角度,遵循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规律,对职业伤害保障模式进行抉择,启动试点,并进一步完善、定型。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