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人促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时政

以文育人促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丁元竹
2020-05-25 10:58:35  来源: 学习时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以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滋养世道人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国家的制度、体制中。“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必须有益于世道人心。文化具有影响道德风尚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必须把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塑造摆在重要位置,发挥文化价值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眼下,一些基层政府在积极探索“无讼”社区建设,这不仅是对传统社区关系模式的继承,更是从一个较深的层次探索社会建设的文化价值问题,它提出了什么是好社会的标准。好社会以及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社会自身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尽职尽责来解决社会问题。好社会犹如好身体,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消除疾病,保持活力。好社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文化表达社会存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化同时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价值基础。
如果把人类生活比喻为一枚硬币的话,那么一面是“社会结构”,另一面就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内化于心的思维习惯。缺少了文化,社会治理就缺少了内涵。古人讲“以文教化”包含了人的社会化是要通过文化实现的过程和机理。
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基础
让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就成为习惯。成为习惯的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经过家庭和社区不断倡导,经过公众筛选而自觉遵守的东西。让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其本质来说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就是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文明地与他人相处,推己及人,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
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婚姻、生育、家庭等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制度。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他们应当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表情等引导儿童成为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家庭和谐。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建设相互认同和具有归属感的社区共同体。努力建设人民生活的共同体,让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认同感。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通过社区互动形成相互认知和熟悉的安全网络,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邻里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信任和严格社会监督。把居民,尤其是把孩子们纳入社区生活中,让未来一代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区生活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治理好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既是自治过程,也是法治过程。说它是自治过程,就是要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说它是法治过程,就是要求居民守法。社区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让我们一道建设邻里共同体,有了健康的邻里关系,才会有生机勃勃的社会,才会充满凝聚力,才会有自己的认同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制度。党和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则行事,并形成习惯性机制,实现预定的社会目标。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等制度安排,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活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并在此过程中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政府通过创新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激励公众关心社会事务,不断提高公众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公众和社会组织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治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和解决自身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三级职员〕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规范企业数字化管理 保障劳动者权益

    对企业管理数字化之后导致劳动者电子证据搜集、保管困难,可能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劳动立法应该规定相应的措施来平衡。

  • 【工作研究】发挥工会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工会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狠抓重点工作落实,加强对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凝心聚力决胜小康”行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加强维权服务,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把职工之家和“娘家人”的称号做得名副其实。

  • 【热点思考】以云端劳动教育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拓宽就业渠道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劳动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必要之举。

  • 激励职工群众在平凡岗位上续写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的回信,勉励广大职工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劳动观。我们在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平凡岗位上通过劳动书写闪亮人生。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