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空间启发创新-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让学习空间启发创新

李盛明
2019-10-17 07:50:51  来源: 光明日报

  建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惬意的居家生活、舒适的工作场所、轻松的学习环境、便捷的交通枢纽都离不开具体的建筑设计。可以说,建筑设计是最能反映人类具体需求的专业化学科之一。人类的需求在变,而建筑也要与时俱进。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日益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体系,而教学建筑的设计也在悄然革新。日前,美国建筑师协会理事彼得·舒伯特(Peter Schubert)就建筑设计与互动式教育的主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建筑设计能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彼得·舒伯特:当今社会,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时而变,而建筑则是辅助教育的重要基建设施。互动能引领创新,而创新能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继而能殷实文化,因此当代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宣教模式,转而更为注重教学相长式的互动交流。时至今日,无论是何种阶段的教育,基础教学或是传统的思维训练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启发思考的逻辑性以及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我认为我们开发出了一个平台以及一系列的建筑空间,目的只有一个——启发创新。除了课本桌椅之外,我们希望从空间内部激发教育所需的、同时也是任何创新性社会均不可或缺的互动协作。

   记者:什么样是好的教学建筑?

   彼得·舒伯特:若要说到什么样的比较好,我认为教育建筑的可变、高度灵活性是定义好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者根据日常需求,在每日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同的空间环境。教育建筑应当满足教育者的这一点需求。

  当今社会的教育需要顺应学习、协作和科技三大不同趋势,而我们的设计也要基于这个特点重新思考才能做出好的建筑。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我们回顾建筑史就可以发现,你很难找到一个非常适用于现代工作生活的古代建筑,因为人们的需求是因时而异的。同理,在过去的传统教育建筑中,你很难找到适应现代教学的好的参照物。

  记者:如何用建筑设计来反映或诠释学校的教育观及使命?

  彼得·舒伯特:建筑设计师的工作第一步是先了解客户的要求,然后与他们一起协作,从空间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身份和目的。与我们合作的客户对教育空间的外观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有着非常超前和不断更新的想法,这些想法与我们所擅长的文化建筑建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我所在的建筑事务所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对下一个教育前沿有着细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关乎个人学习,更关乎小组学习、集体学习,还关乎课堂之外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加速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伴之间以及跨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在我看来,整个建筑、甚至整个城市都是教育空间。

  记者:纵观史今,中外教育建筑设计的异同点是什么?

  彼得·舒伯特:如果说过去的教学建筑的话,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可以说都非常相似。而如今,美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完全被新技术以及不断涌现的不同层次的信息和新事物所改变了。现在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多线程”地处理信息,熟练使用各种新科技、听讲座的同时也和同学在线交流,这些互动都是同时进行的,而所有这些进程所需要的仅仅是一部智能手机。这意味着,我们的建筑设计要面对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接受和整合信息的方式。

  记者: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教育需求,教育建筑设计呈现出什么新的趋势?

  彼得·舒伯特:乔布斯说过,技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把用户和内容亲密无间地连接在一起,当达成这种紧密的联结之后,技术也会随之让路。就我们设计的学习空间如何运作而言,我们努力地将使用者与(教学)内容彼此联系起来,而不能让人为创造的空间、建筑或者技术妨碍了交流,这就是趋势。这需要真正了解人们彼此之间如何互动,人们如何与空间互动,以及人们如何学习。无休止地追逐潮流无法做到这些,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创造出这种能够达到最大效率的空间,为教育学持续快速发展搭建一个灵活的未来。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传统的教学建筑可能不再能够那么好地提供服务了。支持创新学习风格的建筑反过来也支持了文化的传播。中国的教育正在从讲课式教育迈向互动式教育,为了能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立足,这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帮助年轻人进行全球化式的学习和交流是教育内含的所需,而满足这一需求的建筑教育设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成功。新的教育设施不再是简单的走廊串联两边教室的模式,而是一个鲜活的教育的“呼吸机”。建筑的每一寸都是一个潜在的教育环境。

  记者:建筑如何能帮助塑造一个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校园环境呢?

  彼得·舒伯特:西方社会现在面临着一种巨大的压力,自上至下都在学习。哪怕你是在一个自身工作领域有所成就的领导,你也还需要学习。如今的工作环境更加快节奏和多样化,在这种新的工作环境中,沟通、倾听、内省、团队合作都很重要。想要跟上节奏并在当下发挥出更好的领导作用,你就得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需要建筑空间的支持。当下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思维是——人们所处的每个空间都应当是一个能够真正促进相互交流并有利相互学习的空间。

  社会节奏太快催生了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每天24小时都能够应对学习的需求,这就是当下全新的教育模式。诚然,我们可以提供最先进的教室,但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新时代要求下的整个建筑环境必须都能支持全天候的学习才行。我们的走廊是教室,我们的楼梯间是教室,我们的食堂也是教室,学习无处不在。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也必须考虑到用户的整体健康,这意味着学要与玩相结合。一个建筑能让人感觉到被照顾、被关怀很重要,而我们必须为娱乐和玩耍提供空间,并且为自由活动以及随时随地将学习和其他行为模式相结合提供空间。

  当今的教育,以及支持这种教育的建筑,都和“连接”分不开——基本的、有意义的联结,无论是具有创新精神地将学生和商业市场联系起来的“连接”,或者是真正将学生和导师联系起来的“连接”,以及更广泛的把学生和社区联系起来“连接”。不仅要为了学生和教职员而设计学校,也要为了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