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20年扎根铝生产行业一线,攻克多个“卡脖子”难题——奏响“铝镁”交响曲 - 看点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杨涛20年扎根铝生产行业一线,攻克多个“卡脖子”难题——奏响“铝镁”交响曲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7-29 09:23

原标题:杨涛20年扎根铝生产行业一线,攻克多个“卡脖子”难题——(引题)

奏响“铝镁”交响曲(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丰

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眼神中透露着一种执着。他在工作岗位上勤劳拼搏,勇于攀登,敢啃硬骨头,一次又一次解决了别人眼里的“不可能”,一步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

他就是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贵阳铝镁研究院创新公司副总经理杨涛。他扎根铝生产行业20年,不断追求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2024年,他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扎根生产一线

“一定要扎根生产一线,将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得到回报。”这是杨涛常说的一句话。电解槽生产操作与管理工作,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份极其辛苦、枯燥的工作,有时杨涛守在电解槽旁,一干就是一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但这种在外人眼中单调重复的高温高磁环境、永远看不完的参数、挥汗如雨的生活,却让他对铝冶炼工作更加执着和热爱。

2000年夏天,杨涛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毕业后进入公司工作。他深知,生产现场是最好的课堂,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地结合。

为了掌握电解槽整体生产运行状况,白天,他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蓝色工作服,穿梭于电解槽之间,测量各项生产数据;夜晚,他反复翻看笔记本,将记录的数据与计算机报表数据、质检分析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把所有属于电解槽异常现象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线工作虽然辛苦,但杨涛却始终乐在其中。经过几年的一线车间锻炼,他练就一身过硬的铝电解工艺技术本领,逐渐成为一名铝电解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和“卡脖子”难题较真

“做科研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我最爱攻关的就是‘卡脖子’项目。”杨涛笑着说。作为公司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一次次失败和坚持中,解决了我国铝生产行业内诸多“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杨涛先后参与了电解槽物理场及多物理场耦合研究、节能电解槽技术及相关装备研发、槽况在线检测装备及动态仿真模型的研发、铝电解槽大数据采集、诊断及智能管控系统研发等多项应用基础研究攻关。

在创新平台和知识产权方面,杨涛主持或参与了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建设,以及多个国家、省级和企业的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实施和验收。

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90万吨绿色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是我国电解铝行业较早出现的智慧工厂。在他的主导下,项目融合了“500+千安大型预焙电解槽成套技术”“高填方区厂房强夯基础技术”“智能工厂成套技术及设计”“5G应用及数字化智慧工厂”等技术,打造成国内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行业内规模大的绿色智能工厂。该项目也因此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4项、科技进步奖1项。

持之以恒钻研学习

为了紧跟铝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杨涛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促成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深度合作,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厂授课,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培训。

同时,杨涛还毫无保留地将掌握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同事。几年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出操作技术型人才20余人。

持之以恒的钻研学习磨砺了杨涛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前瞻性眼光。围绕节能、降耗和减排,他研发了高效节能铝镁电解和高可靠性电解专用技术装备并广泛推广,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公司打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杨涛曾参加某国家Balco项目生产技术管理、生产指标考核服务,负责编写并与该国谈判确定考核指标计算规范的任务,制定双方考核文件和考核数据的跟踪方案。他的努力为公司第一次出口该国设计项目的验收成功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