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队无缘八强 传控足球威力哪去了-中工体育-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打工

中工体育

世界杯·头条

西班牙队无缘八强 传控足球威力哪去了

2018-07-03 04:29:30 人民日报

  当地时间7月1日晚,雨中的莫斯科卢日尼基球场,西班牙队老将伊涅斯塔转过身去,背对着决定球队命运的那一记点球。尽管身经百战,他依然无法承受这一刻的残酷。

  俄罗斯队门将阿金费耶夫用腿挡住了西班牙队球员阿斯帕斯的射门,也挡住了西班牙队继续前行的脚步。至此,俄罗斯世界杯1/8决赛上演了多场传统强队的“滑铁卢”,继阿根廷队和葡萄牙队之后,将传控足球演绎到极致的西班牙队,也回家了。

  战 术

  1137次传球,1031次成功,传球准确率达到了91%。这是西班牙队在这场1/8决赛中交出的惊人数据。在世界杯历史上,还没有一支球队有过如此频繁的传递。

  西班牙队在上半时第十一分钟就靠对手送出的乌龙球取得领先,但直到被对手扳平的30分钟时间里,全队没有一脚射门。倒是场面处于劣势的俄罗斯队依靠反击尝试了5次射门。

  这是足以表明西班牙队现状的上半场:皮球在球员脚下倒来倒去,却失去了突然的提速和向前的锐利,持续的传控除了消耗对手体能和时间之外,并没有展现出其他意义。昔日的华丽传控,如今变得让人昏昏欲睡。

  伊涅斯塔曾表达过对传控足球的理解:“我们不是为了控球而控球,最后30米的默契和攻击节奏,才是我们的撒手锏。任何球队的反击都会被我们竭力遏制。”

  现在这支西班牙队,已经踢不出2010年世界杯和2012年欧洲杯夺冠时的韵味。同样,现在选择传控踢法的阿根廷队和德国队也远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早早离开了俄罗斯。

  根据国际足联的官方统计,西班牙队在前90分钟的跑动数据,比俄罗斯队少了7000米。加时赛后,差距扩大到9000米。俄罗斯队用不知疲倦的奔跑弥补了控球上的劣势,尽管在常规比赛时间里就有球员抽筋倒地,但他们坚持到了点球大战。

  为了对付西班牙队,俄罗斯队主帅切尔切索夫这场比赛排出了三中卫的阵型,他在赛后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战胜西班牙队的方法,这场令人惊讶的胜利可以说是球员很好地执行了我的战术打法。我此前就告诉队员,这是唯一能够改变结果的战术。”

  苦 战

  与西班牙队的这场苦战,阿金费耶夫一战成名。

  120分钟比赛,西班牙队9脚射正,阿金费耶夫没有漏进一个球。终场前封堵伊涅斯塔的远射和阿斯帕斯的补射都堪称神来之笔。随后的点球大战,他先后扑出了科凯和阿斯帕斯的射门。这位曾经因为伤病和“黄油手”沉沦的门将,在更大的舞台找回了自己的灵气和果决。

  在10年前的欧洲杯半决赛上,同样是面对西班牙队,阿金费耶夫完成了8次扑救,创造当届比赛之最,却没能阻挡对手以4∶1的大胜闯入决赛。这一次,几乎交出同样数据的阿金费耶夫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将球队送入八强。

  “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我们也都做好了(踢)点球的准备,进入加时赛我就预感到会踢点球,最终我们也取得了胜利。”机会显然留给了有准备的阿金费耶夫。

  在阿金费耶夫对面,西班牙队门将德赫亚却饱受争议。不仅是因为这位成名许久的门将在点球大战中全无表现,更是因为在本届世界杯西班牙队的4场比赛中,他面对对手7次打正的射门,只做出了一次成功扑救。

  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德赫亚的能力,如果说这位曼联队门将的不足,一是出击能力,二是扑点球能力。西班牙队的控球打法和经历的征程,恰恰放大了德赫亚的缺点,6个常规比赛时间的失球包括两个点球和一个单刀。德赫亚赖以成名的门线技术和超强反应,在本次大赛中都未能发挥。

  落 幕

  “这将是我最后一场国家队比赛,我的一段无比辉煌的个人旅程结束了,虽然结局不如自己预料中的美好,这可能是我生涯最难过的一天。”赛后,红着眼眶的伊涅斯塔正式与国家队告别。

  在他之前,哈维、阿隆索、比利亚、法布雷加斯……这些一起征战大赛的老伙伴们或隐退、或淡出,只将眼花缭乱、心领神会的精妙配合留在回忆之中。

  现在,轮到这位将“小白”熬成“老白”的老兵告别了。他为西班牙队的出场纪录,定格为131场。

  在伊涅斯塔身后,还有32岁的拉莫斯、30岁的布斯克茨、32岁的大卫·席尔瓦,而31岁的皮克在2016年时就已表示,要在俄罗斯世界杯之后退出国家队,专心为俱乐部效力。

  本届世界杯首战,平均年龄29岁283天的首发阵容创造了西班牙队史上的最高龄纪录。这批2010年世界杯夺冠的功臣,又为西班牙队奋斗了近10年。现在,到了该把大旗交到阿森西奥和伊斯科等人手中的时候了。这不世出的一代谢幕之后,绿茵场上关于传控足球的乐章,也许再也不会奏响得如此曼妙和谐、余音绕梁。

  虽然结果有些残酷,但任何一个“黄金一代”终有谢幕的一天,只是希望下一个时代的来临,不要相隔太久。(本报记者 陈晨曦)

编辑: 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战车”熄火 回炉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