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家庭档案留住一段社会印记-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一部家庭档案留住一段社会印记

2018-08-26 07:35:39 中工网-《工人日报》

山东莱西八旬退休职工整理47册家庭档案见证40年变化——

一部家庭档案留住一段社会印记

  摞起来3.9米高的档案盒中,一家四代人1850张照片、来往书信、家庭收入明细等均收藏在册。家住山东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村79岁的曲崇太老人,从年轻时便保持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这一坚持就是60余年。退休后整理出包含家史、财经、健康等10类、47册家庭档案。一册册家庭档案,不仅是留给子孙后辈精神上的“传家宝”,也是见证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缩影。

  45年间工资收入翻了近220倍

  生于1939年1月的曲崇太老人,如今退休已近20年。翻开记忆的相册,老两口穿着中山装和白衬衣的黑白结婚照跃入眼帘,“那个时候结婚,两个人坐着拍张照片就是结婚照了,不似现今年轻人结婚照色彩丰富,衣着光鲜。”曲崇太翻着相册,一张大儿子曲英杰一家三口在北京大学游园照片勾起了一些回忆,“过去家庭条件一般,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很少出去旅游,领着孩子到月湖公园玩耍一圈就很知足了。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火车、动车、高铁都通到莱西,儿孙辈旅游频繁,我退休后也跟着沾光,去过26个城市。”

  从人生第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到全家三辆小汽车,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从寄递书信到视频通话……看着档案中一张张小小的粮票、一封封手写的家书,承载着几代人并不遥远的记忆。翻开家史类档案盒,曲崇太老人翻阅着上世纪80年代大儿子曲英杰在外求学时寄回的家书,信末一句“望寄来20元生活费和30斤粮票”,相信能引起众多学子的共鸣。如今,“吃啥有啥”无需粮票,生活费也只需“指尖一转”即刻收到。

  45年间工资收入翻了近220倍,如今月入近万元。“1971年12月份工资34.5元、1999年1月份工资909.8元、2015年12月份退休工资7504.86元……”财经类档案盒中盛放着曲崇太和老伴一生的家底。从这份工资收入明细,我们看到,1971年至1999年,30年间工资收入翻了26倍,2000年至2015年,15年间曲崇太的退休工资也翻了近8倍。

  忠厚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孝忠和善记心中,亲诚勤朴座右铭。老实做人是本分,认真做事家国兴。”档案中这首《咏家风(一)》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孝忠和善亲诚勤朴”的八字家风与家规篇、家训篇共同构成曲家家教传承的一部分。在“八字家风”熏陶下,曲家四子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大儿子博士后毕业担任大学教授,孙子辈也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忠厚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以家风。”曲崇太表示,家风是一种信仰也是力量,有人留给后代的家底是房子、车子、票子,但财富再多也终有尽时,他选择留给后代的家底是这47册家庭档案。“建好家庭档案是传承家史留存家风的需要,要爱国首先要爱家,爱家就要牢记家族史、家教、家风。这里面蕴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那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曲崇太说,自己从小失去双亲,在孤苦无依中靠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通过建立家庭档案,让后辈了解过去生活的不易,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在近80年漫长岁月中,曲崇太经历过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的艰难,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机遇,改革开放时市场经济带来的红利……年少时的饱经风霜,年老后的子孙满堂,曲崇太在家史中用“为了忘却的纪念”作为他记录人生轨迹的副题,他希望后代能记得那些渐行渐远,逐渐被遗忘的过去,因而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47册档案盒摞起来有3.9米高,相片定格一家四代时光1800余张,有限的数字丈量不了岁月悠长,但清晰地记录了曲崇太一家四代人的变化,也浓缩着中国前进道路中的时代变迁。(记者 杨明清 通讯员 杜茜 乔银先)

编辑: 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重载铁路桥梁转体创“新高”

    • 优势栏目

      浙江洞头“一元食堂”为老人传递幸福“滋味”

    • 优势栏目

      2018阳光少年成长营闭营仪式在京举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