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倪阳:“关联设计”点亮建筑低碳新路径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倪阳:“关联设计”点亮建筑低碳新路径

来源:中工网
2024-06-16 12:08

中工网记者 朱洁英

“建筑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它的一部分是文化艺术,另一部分是科技工程,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叠加。”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全国科创名匠倪阳对中工网记者畅谈了他的建筑创新理念。

1981年,倪阳考入华南工学院(即后来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先后师从岭南建筑大师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三位院士,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当代传承人。

图为倪阳。受访者供图

图为倪阳。受访者供图

岭南建筑学派是我国建筑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历代人才辈出,如最早将岭南气候适应性问题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研究的夏昌世先生,其后将岭南传统园林空间融入现代建筑的佘畯南、莫伯治两位院士,再到提出了“两观三性”文化创作体系的何镜堂院士。

在师长们的研究基础上,倪阳还赴哈佛访学,结合国际先进理念,针对当代岭南建筑科学问题的转变,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新岭南建筑“关联设计”体系。

倪阳(右二)与同事们正在讨论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倪阳(右二)与同事们正在讨论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谈到这项设计体系,倪阳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关联设计”体系讲的是建筑应与“人、地、时”整体关联、系统关联、多维度关联,倡导探索建筑内在的生成逻辑。“‘人’是建筑的价值核心,包括集体人和个体人两个层面。人在建筑中产生了怎样的活动模式?次序如何?知觉体验如何?这些都是与人的关联。”倪阳说,“‘地’包含场地与气候,例如地形地貌、城市结构,气候条件等。地是建筑赖以生长的根基,根基不同,设计结果自然有差异。”而“时”是建筑的发展内涵: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历时性,以及时代技术、文化背景等在同一个设计中并置交织的共时性,这些都要求建筑师“尊重历史,立足当下,心有未来”。

“关联设计”方法与技术体系,则是倪阳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针对当代岭南建筑适候科学问题所构建的,包括建筑设计先导、各专业全周期协同的系统设计方法,和主被动耦合的低碳适候关键技术。

倪阳谈到,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总量的约50%,而空调能耗又约占建筑能耗的50%,可见在当代全球变暖与能耗危机的大背景下,建筑低碳适候问题越发重要。该体系在倪阳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时逐渐成熟,成果应用于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和超大型复杂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基于“关联设计”,倪阳于2005年参与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该项目通过半埋式展厅、体形系数控制等设计策略,将建筑形式与功能、气候相耦合,节地节能,实现绿色高效营造。

倪阳还立足国家双碳战略,提出建筑核心目标——高品质人居环境+绿色低碳可持续,成果应用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和超大型复杂工程。

倪阳对建筑高品质与低碳适侯的设计探索,早在与何镜堂院士合作主持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时就已经颇为深入。这座气势恢宏的红色斗型建筑,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美好寓意,将中国建筑之美呈现于世界,并在设计中采用自遮阳体系、冰制冷技术、光伏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

倪阳(右二)身后的中国馆正在建设中。受访者供图

倪阳(右二)身后的中国馆正在建设中。受访者供图

“中国馆的外形,就是中国的鼎,即‘鼎盛中华’之意,而它层层往外出挑的构造,是出于自遮阳体系,这样的建筑构造非常节能。”倪阳告诉中工网记者,“中国馆下方是城市广场,风从中穿过,对环境特别友好。”

这个既有文化内涵又兼具低碳设计的建筑,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奖。

倪阳在人才培育和理念传承上也倾注了心血。他三十余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培养了硕博研究生85人,省市大师3人,青年建筑师奖5人,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部分学生已担任国内外建筑设计公司高管及高校建筑学科教学骨干,成为建筑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

此外,受老一辈建筑学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倪阳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战,支持贵州山区六盘水民族中学的公益建设;主持粤北韶关山区龙归乡村振兴传习所改造项目;参与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扶贫县——云南云县帮扶工作,无偿支持云县“三馆合一”项目设计和普洱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项目,参与“百千万工程”技术帮扶工作。

在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中,倪阳将设计实践、科学研究、教育奉献等多个担子一肩挑,以“关联设计”点亮建筑低碳适候新路径,助推中国城市建设与建筑学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