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生命之路”见证新一代修路人的赤诚
杜鑫
6月30日,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尉且沙漠公路通车。过去5年,1000多名建设者深入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沙漠腹地,与风沙、高温、寂寞为伴,最终再次打通“死亡之海”……
采访完这些修路人,我深受震撼,也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修路人,筑就了堪称奇迹的“生命之路”?
我重听了所有采访录音,翻看这些修路人过去几年的微信朋友圈,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寻到某些相似的东西,解开这个疑问。
能吃苦、不怕死、任劳任怨,是他们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摄氏度、外界想想都觉得可怕的环境里,他们头也不回地扎进一望无垠的死寂中,一路向前。
草方格施工人员刘晓天在这个被称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一干就是30年;技术人员刘文国脚上被烫得起了泡,依然在140摄氏度左右的沥青上来回走动检查路面质量;风沙时常钻进测量员谭陈的口中、眼中、耳中、鼻中,他仍然坚持用脚步为建设者探路……
这群修路人从进入沙漠第一天起,就下定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30多座高大的沙山,被他们用推土机夷为平地;为了“干掉”一座高度100多米的沙山,他们曾连续作战150天……
大漠孤烟是很多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却是这群修路人过去5年的日常。而支撑他们一直干下去的是苦中作乐、拥抱寂寞的精神。谭陈每晚都会看满天繁星,“北斗七星原来真的像勺子,真的很亮”;闫海则记录着沙漠四季的不同风光,看不同颜色的变幻。
能吃苦、不怕死、顽强拼搏、甘于寂寞……这些品质不正与“两路精神”一脉相承吗?
68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筑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很多年过去了,一代代修路人仍在以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南征北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路为家。昔日落后的工具虽已被大国重器取代,但是“两路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这种精神在一座座中国桥、一条条中国路的修建中得以延续、传承,并焕发生机。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群修路人不仅传承了前人的品质、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不断寻求和实现创新。
还未等正式通车,这群修路人已各自奔向下一个项目。塔克拉玛干又恢复了往日的死寂,唯有千年不倒的胡杨树,见证过“死亡之海”里的人来人往。
而在尉且沙漠公路修路人之前,物探人、找油人、植树人、铁路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职工群众都曾在这荒凉的沙漠里燃烧激情。
一代代埋头苦干、忘我奉献的工人,在“死亡之海”里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他们可能互不认识,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永葆奋斗激情、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是相通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品格的代代相传,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工人形象,推动着我们的国家、民族不断前行,永续发展。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