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据估计,通过降低利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三方面举措,全年金融系统可向企业让利达1.5万亿元。
近年来,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速,“脱实向虚”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而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5.62%,引发各界热议。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冲击,同时更是检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试金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主体,让利是否能够直达中小企业,事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全局。为了确保金融机构的让利能够直达中小企业,以下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明确各类让利目标对象。要在过往实施普惠金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结合大数据信息精准分类,确保让利直接转化为提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对于受疫情影响经营出现暂时困难但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要有效运用减免息、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且,通过信贷投放导向信号,引导这类企业积极转型,与当前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相较而言,要避免让利于那些不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巩固前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配合市场出清进程。
其二,强化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要注重协调配合,明确各自的“主战场”,构建多层次、普惠性让利模式。针对各类金融机构不同特点,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和激励政策。可以考虑结合当前政策目标,针对大型银行进一步强化对普惠金融的考核,实现普惠让利。中小银行要充分挖掘在特定地区、行业的信息优势,通过“精耕细作”找准目标群体,实现精准让利。避免各类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市场上的不当竞争。
其三,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自身和部分企业客户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地方性中小银行自身盈利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能力偏弱,与它们对接的也往往是经营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易出现不良资产反弹、呆坏账累积等问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并通过降低负债端成本、合理补充资本金等途径,增强中小银行稳定持续开展业务的能力,并且,要以化解疫情冲击为契机,支持引导中小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有效识别企业客户潜在风险。
(作者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