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彰显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

黑晓佛
2020-06-10 07:58:45  来源:光明日报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我们要做好敦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为回答时代命题、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智慧和借鉴。

  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中西方各种文明在敦煌汇聚、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气派、敦煌风格、敦煌特色的灿烂文化。敦煌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包容性和开放性。古代敦煌社会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导,敦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敦煌文化又是中原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吸收了世界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二是历史传承性。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4世纪到14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其记述的历史之漫长、保存之完好、艺术价值之高世所罕见。从文献和绘画中,可以看到各个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不同景象。这样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在敦煌之外很难集中找到。三是社会性。普通社会群体是敦煌文化创造的主要参与力量和主体接受对象,这也是敦煌文化能够形成并得以长期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

  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千余年间,敦煌文化一直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繁荣,成为文明互融互鉴的优秀典范,这本身就值得当代学人从各个学科角度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和揭示其中的价值。

  敦煌文化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范围,在文明交流中形成、在思想交汇中升华、在智慧交融中创新的独特文化存在,是有着完整生命、独立价值和主体性存在的文化类型或文明样式。敦煌文化并不只是一件件具体的文献和文物,而是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它内在于历史上敦煌民众的一切活动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基本生存模式。敦煌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文化存在,更是一种思想实践,是历史上敦煌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培育和塑造的独特文化精神,为人民生活、艺术创作提供精神营养和价值源泉,是敦煌社会心灵世界的精神硬核、基因灵魂和艺术呈现,不仅在当时影响广泛、意义重大,在当代也弥足珍贵、光芒四射。今天,我们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充分理解敦煌文化的生命体验、表现手法及其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揭示敦煌文化崇高的价值理想和深邃的智慧基因,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三

  敦煌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不仅要研究过去的问题,更要面对现实需求,让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融入现实世界。敦煌文化崇德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通而不统、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以及坚守、奉献、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敦煌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在敦煌社会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其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为当代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历史借鉴;敦煌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今天,敦煌文化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心相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敦煌文化中所蕴含的交流、理解、合作、包容、共赢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急需的文化共识,也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回应。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断吸纳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是敦煌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我们不仅要把敦煌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研究好、阐释好,更要从历史走向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敦煌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立足时代需求,对绵延千年的敦煌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恒久魅力,充分发挥时代价值。

  (作者:黑晓佛,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副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