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反服贸”将使台企丧失更多商业机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赵磊 |西宁、上海报道//m.auribault.com2014-05-29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更多

  

  针对目前部分“反服贸”的言行,郑崇华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称:“那些小孩子,不懂事。台湾地区应尽快通过《服贸协议》,借此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80岁的郑崇华一生有三个孩子,他把最多的心血都付给了第三个——台达电子。

  如今的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达电子”)年收入数十亿美元,已成为电源管理与散热管理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而郑崇华,也被誉为台湾电子业教父级人物。

  创业40年,郑崇华经历过台湾地区政局的动荡时代,看到过“被孤立”的艰难时世。多年来,郑崇华行事低调,不轻言批评,但针对目前部分“反服贸”的言行,他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称:“那些小孩子,不懂事。台湾地区应尽快通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称《服贸协议》),借此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开放”曾助台湾经济起飞

  “台达电子创业时,正是台湾地区政局动荡的时代。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二七五八号决议将台湾地区代表逐出联合国,”郑崇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回忆说,“那个时候台湾地区在国际上很孤立,这种情况下经济如何发展?”

  封闭将对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当时李国鼎、孙运璇等一些有责任感、有见识、有抱负的人士,在对外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很明智的举措。他们引入外资和人才,倡导以科技振兴,促成了台湾地区经济起飞。” 郑崇华说。

  李国鼎历任台湾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等部门要职,孙运璇为台湾地区 “行政院”前院长,两人均被公认为台湾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推手。在两人的推动下,台湾地区通过推动加工出口区建设,加入国际产业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6年2月,孙运璇在台北去世,郑崇华通过媒体对他评价:“孙运璇不爱做官,做事用心。”

  “我觉得他们这代人对台湾贡献很大,应该要让年轻的朋友知道他们。”郑崇华回忆说。当时台湾以开放的心态,扶植资讯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到2000年,台湾地区成为继美国、日本后世界第三大资讯电子产品生产与出口地区。

  台湾地区的这一“开放时代”,郑崇华也参与其中。上世纪90年代初,电磁零部件的毛利越来越低,加之人力资源有限,郑崇华决定在大陆设厂。“当时东莞石碣镇政府正在奖励外商投资,并且很有责任心。当地的书记和镇长对我们一直很支持。”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

  1992年台达电子在中国大陆投资,此后又在泰国进一步开拓业务,促使其全球化布局一步步深化。集团的营收从1991年的1.9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16亿美元。

  现在的台湾缺少了自信

  对比李国鼎和孙运璇等人的时代,郑崇华对如今台湾地区的经济状态并不乐观。

  “那时候,虽然台湾地区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并不好,但执政者会激励老百姓好好奋斗,民间的士气很高。”郑崇华说,“而现在呢,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生活、工作环境都越来越好,他们也很聪明,但我不知道他们做了哪些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事情。他们这样闹下去,而不知道反省的话,台湾经济会很麻烦。”

  郑崇华言及的“闹”,正是针对台湾地区近日发生的部分人士反对《服贸协议》的言行。作为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四大支柱”之一的《服贸协议》在台湾地区遭到不断争议,至今仍无法获得通过。

  在此前一个月,一向低调的郑崇华在台北通过媒体表示,《服贸协议》对台湾企业不会造成影响,通过《服贸协议》台湾地区才有机会参与全球化竞争。如果延误太久,会让台湾丧失更多的商业机会。

  去年台湾地区GDP增长仅2.19%,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多项经济指标,从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首,一路下滑至末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推动台湾经济“重启”有三大引擎,包括建立自由经济示范区,扩大公共建设,以及扩大服务业出口,而签署两岸《服贸协议》正是很好的机会。

  2013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了《服贸协议》,协议规定两岸将在100多个服务行业扩大相互开放。《服贸协议》中,台湾地区承诺对大陆开放64项内容,大陆承诺对台开放80项内容,主要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及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这次大陆对台开放高于此前对WTO承诺的水准,涵盖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然而协议签署后,针对《服贸协议》的抗议活动时有发生,一些人认为这将促使大陆企业攻占台湾服务业,挤压台湾人的工作机会、掏空台湾产业。

  “台湾地区如今的混乱,让我想到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无论是推翻皇权,还是建立更好的制度,社会的动荡都将带来经济的后退,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台湾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比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崛起之时,台湾缺少了自信。那个时候大家都很有信心,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郑崇华说。

  如今,《服贸协议》仍被锁在台湾地区“立法院”的抽屉里,迟迟不能审查通过。“《服贸协议》将带来两岸更加公平、互利的竞争,如果《服贸协议》被政治争议无限期延宕,这种‘封闭’发展的态度,将使台湾企业丧失更多机会。” 郑崇华说。

  对话郑崇华:

  对 《服贸协议》 没必要抵制,没必要害怕

  《中国经济周刊》:近期台湾地区一些人士,包括某些知名艺人,都发表了针对《服贸协议》的抵制言论。您作为台湾制造企业代表,又在两岸经商多年,怎么看待这一协议?

  郑崇华:有一些(抵制《服贸协议》的)小孩子,他们根本不懂事。我在两岸跑,很了解两岸的情况,大陆这边真的对台湾非常友善。

  我觉得台湾的服务业,现在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在我13岁刚到台湾时,如果去商店买东西,假如你东挑西挑最后没买,店员的态度就会很差。而现在,即使没买,你离开时,店员会对你说:很抱歉,这里没有你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服务业,它讲究的是让人们进去觉得很舒服,能够为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我跑过世界很多地方,很多人在谈论台湾人怎么样的时候,大多数的评价是:台湾人很友善,很客气,比如问路的时候都很热心。我认为这就是台湾的进步。

  台湾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些年轻的学生,没有像我这样到世界各地做过生意,他们没有比较。但事实上,很多台湾的服务企业在大陆已经做得很成功了。一些有很好经营理念、市场经验的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会非常有利,他们也会带动大陆的厂商,共同竞争,共同进步。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互利的。因此,台湾地区对于《服贸协议》没必要抵制,没必要害怕。

  台达电子刚起步的时候,包括到大陆建厂初期,我们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下定决心要把事情做好,最后我们也把事情做起来了。此时此刻,一些台湾企业如果来大陆发展服务业,应该是最好的时机,一些好的企业可以带动大陆的企业,一起改善服务质量。

  事实上,目前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已经非常宽松了,但部分民众还是不了解,而一些反对党也利用他们来制造事端。

  《中国经济周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商已经逐渐开始来大陆投资办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岸之间有哪些现实的合作基础?

  郑崇华:两岸之间都是中国人,我想应该是没有隔阂的。虽然在语言和文字方面会有一些区别,但这些差异经过沟通也可以解决。

  我的感受是,加强两岸的交流绝对是互利的。我从大陆去台湾时,只有13岁,和我一样从大陆去台湾的,很多是闽南人和客家人。虽然在我去台湾之前,也发生过台湾地区反对新移民的“2·28”事件,在我上小学时,台湾本地人与外省人也有隔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地互相增加了解,开始融合,这种融合逐步加深,误解也逐步消除。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你们的电动车充电站在大陆有没有布局?

  郑崇华:我们在欧洲,例如挪威,有电网建设项目,也做电动车的充电站。在泰国,我们也建了当地第一个电动车充电站。

  在大陆,我们正在推广产品,但是大陆太重视低价,因此还没有铺开。在新能源方面,如果价格有很大差别,质量也会很不相同。比如一个太阳能板,要做得好,寿命长,保证50年正常使用,和只用20年的太阳能板,价格会相差很多。但这两种太阳能板在卖的时候都是好的,根本看不出来区别,但是用到后面,质量差的太阳能板发电量就越来越少,甚至坏掉。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台湾电子产业的发展?有评论说其竞争力正在下滑。

  郑崇华:台湾有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它们规模不大,但对台湾工业有很大的贡献。这种中小企业集中布局的状况,对台湾电子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面对如今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留意新的需求,然后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去做。每年我们新产品开发的相关支出都会占到销售额的6%左右,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保障我们不会像其他公司一样没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