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当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这无疑离不开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诸如社区基层工作队伍人员紧缺、社区基层工作调动资源能力欠佳、社区基层服务精细化程度不够、社区工作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从本土案例转移至境外输入案例,社区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持续强化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社区基层工作的职业特性是服务为主,管理为辅,“一切为了群众”是与之相符的职业态度。偏离这一点,社区具体工作的开展就必然导致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因此,社区开展工作的全时制、全过程、全区域都要强化“一切为了群众”的职业态度,社区工作者平时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和培养要注意注意贴近基层、联系群众的工作理念的塑造,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错误态度。特别是针对社区建设中的技能型人才建设,要以能不能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开展工作作为检验社区工作人员职业态度的重要标准。强化社区工作者贴近基层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把“一切为了群众”视为自己的工作初心,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去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眼光朝上不看下”等官僚作风。
二是加强社区调动资源能力。疫情防控时期,以社区为重要单元,在管控与服务上不仅要将干部更多地下沉到社区,还要把更多的应急物资下沉到社区。一方面,从物业和下沉干部的作用来看,物业与居民联系紧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社区工作离不开物业的支持;下沉干部来到社区,本就是了解民意、深入基层、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需要促进社区与物业和下沉干部的联合工作成效。对于下沉干部,不仅是要扮演发好协商、沟通与配合的角色,也要赋予其一定的权限去调动社区与物业两者的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志愿者是社区开展防控工作的可靠力量,需要对志愿者工作建档管理,加强信息沟通,促进社区与志愿者形成合力,提升工作效率。
三是推进常态化实训应急防控演练。常态化实训演练重在培养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敏锐度、反思能力、动手能力,可与相关机构及院校建立对应的联络机制,开展常态化应急实训和演练。可以探索在有条件的区级党校或者所在区的院校建立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训室和配套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街道或办事处通过建立物业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网络信息管理等实践基地,努力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最终目标是让社区基层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岗位职业能力。
四是加强专业化培养社区工作人才。要依托广东现有的高校或高职院校“技术应用能力”这条培养目标主线,构建针对社区管理的专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依托社区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模拟实践的比例,增加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训练机会,运用个案法、角色扮演实践,增强社区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以学促教”“以用为主”的目标。同时实践教学的精细化改革也不容忽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围绕“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模式进行设计,逐项与实践课程对接融合,目的是让该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仅满足于“简单了解”的层面。
五是提高社区认知认同的宣传强度。社会公众对社区管理的认知存在误区,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居委会大妈”“网格员”,认为工作简单繁琐、待遇不高,没有专业学习的必要性。而在社区基层工作中要突出宣传力度与形式的多样化,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增强社区认同感。特别是利用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入户精准调研与调查,在掌握社区区情的同时,及时与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沟通。这样一旦接触到具体任务,就能够熟练又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与能力,赢得社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需要对搜集到的社区居民需求加强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移动通讯、公众号等方式开展疫情信息宣传,针对需求进行精细化定位,实现具体工作“精准施策”或是“一案一策”的效果,促进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作者分别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