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事实和真相传播公理与法理-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时政

还原事实和真相传播公理与法理

刘芳
2020-06-23 07:20:13  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向世界亮出中国抗疫的事实,反击污蔑造谣的谰言。

  白皮书以清晰、翔实的时间线,记录下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以坦诚、客观的态度,介绍了中国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的负责任做法;以全面、详尽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同世界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大国担当。

  应该看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自二战以来的一次严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性的隔离不仅阻断了国际航线,也让并不新鲜的“文明冲突论”再一次得到翻炒。面对逆流,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国际合作,以跨越种族和文明、超越意识形态的共通语言来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强化发展共识,携手筑起了一道道守望相助的生命防线、人文防线。

  没有什么比灾难中的守望相助更能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记得疫情在中国暴发初期,来自邻国的及时物资援助曾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一时间在朋友圈刷屏;当疫情在邻国蔓延之际,中国各地政府和人民又唱起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和曲。

  虽然关爱与友情的旋律有时会被各种恶意乃至“甩锅”的噪音干扰,但每当不同文明的共同天使——医护人员出场的时候,这个世界似乎变得更加冷静了。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召开的数场国际抗疫经验交流会上,无论是来自美国的官员、学者,还是来自非洲的医生,都对医护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巨大作用充满敬意,并对中国分享的救治经验兴趣浓厚。

  很多人问:上海如何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发热门诊怎么实现有效筛查,“缺医少药”的非洲应该怎样借鉴中国经验,中药能帮助我们吗……国际同行的提问让每场会议都迟迟无法结束,一波分享之后紧随而来就是一波邀请。

  疫情期间,这样的互助场面可以说每天都在上演。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物资援助,向27国派出了抗疫医疗专家组,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了180多场专家视频会。

  同时,中国发挥产业优势,为各国在华商业采购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中国还向世卫组织分两批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宣布对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暂缓债务偿还。

  喧嚣中,担当者砥砺前行,担当者不畏艰难。在理性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协同的力量,看到了生机勃勃、静水深流。这是世界发展的底蕴,也是人类进步的未来。

  疫情不分国界,病毒不认人种。疫情的消除不取决于一国一域的胜利,各国人民必须团结合作。这也是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留下的一个重要经验。

  对上海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要进一步投身全球抗疫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抗击疫情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国家送去我们的经验,提供重症救治会诊与指导;另一方面,与全球同行在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争取从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上尽早攻克病毒。

  以往,有关卫生领域内的改革设计常常陷入各国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这次全球疫情的暴发,无异于一次各国卫生实力的大考。如果说SARS给中国种了一次牛痘,那新冠肺炎疫情又能给世界各国注入怎样的免疫呢?

  从中国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的负责任做法来看,无论是在极短时间内确定病原体、研发检测试剂盒,还是在深入开展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确诊和死亡病例数进行订正;无论是建立最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还是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我们在向国内国际社会公布疫情信息时,无不及时、公开、负责任,绝无隐瞒之处。这是值得重视的有效应对方法。

  我们要在既具体微观、又宏大深远的抗疫国际合作中,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热忱执着的工作态度,以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境界,求真求实。面对一些人无端指责、泼脏水的言论,尤其是那些不讲理的源头“有罪推定”、病毒标签化、疫情政治化,国际社会必须正本清源、明辨是非,还原事实和真相,传播公理和法理,维护道义和良知。

  当然,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伴随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应当是一种着眼于共同目标、激发彼此灵感和拼搏志气的良性竞争。尤其是在庄严的、与生命相关的医学圣地,要着力克服虚假和浮夸,超越急功近利和工具主义,拒绝所谓零和游戏和“狼性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在抗疫国际合作中升华自身、启迪伙伴、赢得朋友。

  (作者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合作处处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