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时政

共筑中国梦 共圆中国梦

2013-10-24 09:58:55  来源:宁波日报

  三、努力提高社会整体诚信水平

  社会诚信是中国梦应有的道德境界和国家发展品质的要求。一个国民认同、世界信服的真正的强国,必须是一个普遍讲求诚实信用、道德水准高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家,社会崇尚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充满正能量。同时,能够诚实面对自己的历史,能够坦然展示公众所要关注的一切。在这样的国家,公权力机构、政治人物及其他公众人物应该是诚信的标杆。在这样的国家,也许仍然存在少数不要廉耻的官员的谎言与欺骗,仍然存在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虚假、浮夸与欺瞒,社会仍然可能存在各种形式的假冒伪劣,但必须被揭穿,被唾弃,被惩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就指明了建设一个诚信社会和道德社会的重点所在。

  四、有效维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石。公平正义并非仅仅适用于某一个人、某一集团或某一阶层,而是适用于全社会,亦即必须惠及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每一个合法公民。因此一切法律、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均应构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基础之上。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出发,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必须确立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意愿的国家宪法及法律体系;政治制度也必须建构于这一法律体系基础之上,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精神;经济制度应该根据分配正义原则保障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经济发展权,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国民幸福感;社会制度应该致力于保障与改善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财政手段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全体公民提供有效的、完善的社会服务。

  五、稳固确立社会核心价值信仰体系

  实现中国梦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信仰体系不仅是维系社会成员的思想纽带、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价值导向、是判断社会是非的价值尺度,也是惩恶扬善的思想武器,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信仰体系中,原有主导价值信仰体系受到多元的价值信仰形式的消蚀、曲解与冲击,许多人失去了信仰,一些人在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眼前的成绩时,并未意识到,在许多情况下,明天将会为今天的收益付出更大的代价。价值共识与信仰的危机与缺失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日益把中国推向“风险社会”。因此,整合多元价值信仰结构,选择、形成并维系主导价值观,重塑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社会核心价值信仰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六、维护保持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国家梦想实现的载体条件。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获得更幸福的生活。优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国民生活幸福的基本条件。任何经济增长和发展都不应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国家在奔向现代化的前行路上,必须珍惜保护好自己的良好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保护好自身的文化传统、有特色的社会生活方式,保留一份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人文环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加强党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赵红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其中,“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阐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路,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并不意味着中国梦就可以自然而然实现。因为,尽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接近目标,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我们距离梦想越近,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而首要的就是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是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的根本前提。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要实现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新征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站在了一个历史新起点: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积累,改革发展成就巨大;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党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汇聚13亿人民的力量,引领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攻坚克难,为中国梦的实现掌舵导航。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前提。“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是否先进与纯洁,关乎执政党的威信,关乎执政党的号召力和动员力,是带领13亿中国人民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要素。现在我们党已是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但实践证明,党员队伍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当苏联共产党有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有20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当达到2000万党员的时候苏联解体了。我们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和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表率作用,继而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400多万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把8200多万党员打造成8200多万个先锋模范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排头兵。

  (作者单位:镇海区委党校)

  法治型领导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

  夏 行

  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无疑,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领导方式是否法治化,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具有首创意义。这告诫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法治思维都不能萎缩,人治思维都不能抬头。

  尽管党的十五大已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领导者也普遍认识到法治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一些领导者仍偏好以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推动工作,存在着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纵观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群众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治型领导方式,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发展型”人治思维,就是指有的执政者明知所采取的手段突破了法律底线,但依然采取违规的手法推动发展、追求政绩。二是“维稳型”人治思维,就是指有的为了维护所谓的“社会稳定”,在维稳过程中不是依法治理,而是祭起“特事特办”的“法宝”,简单地“花钱买平安”。三是“强权型”人治思维,就是指有的执政者固守“官威”、“权威”,公共权力意识淡薄,特权心理严重。四是“徇私型”人治思维,就是指有的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利用程序漏洞,追求执法寻租,最终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五是“人情型”人治思维,就是指有的执政者重情轻理,视“人情”为上帝,视关系最可靠。六是“无能型”人治思维,就是指一些干部不善于学法、用法,或知新不学新,习惯于以老经验、老办法对待新事物、新问题;等等。上述种种逆法治型思维现象,虽不足以否定国家法治在不断进步这一事实,但如果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后果将会十分严重,既会影响法治梦想的实现,也会动摇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传统价值解构的社会转型,社会层级在丰富,人群流动在加快,利益群体在分化,公民诉求在增加,多元思维在碰撞。面对社会矛盾高发、多发、频发,面对一系列的利益诉求、社会问题,如果还一味地像过去那样用人治思维应对利益诉求、解决社会问题,不光不可能,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风险。只有破除人治思维,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才能实现法治梦想。

  一是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核心在于改革公共管理方式。建立参与型的公共管理决策组织结构,政府应当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行政活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渠道,使公民在政府制定和实施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提升公共决策过程中行政听证的法律效力,绝不能使行政听证程序流于形式。要建立公共民生项目公众选择机制,探索实行公共民生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达到议题来自民间、解决依靠民主、结果赢得民心的目的。

  二是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基础在于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治官首在治权。要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将公权力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公之于众,全面实行行政行为公示制,实行开门行政、阳光行政。编制并公布“权力清单”,要一项权力、一个风险点建立一项制度,予以公开,接受监督。

  三是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关键在于规范行政执法活动。行政执法天天发生,涉及各个领域,关系到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建立公务人员伦理行为准则,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伦理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支持执法人员坚守法律底线,敢于运用法律武器处理矛盾和纠纷。

  四是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重点在于提升和维护司法权威。重点要建立抵制干预司法活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切实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倾力追求程序、实体、形象公正。改革信访制度,积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五是构建法治型领导方式,根源在于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和用人观,对于依法用权、依法行政有着直接影响。应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法治内在要求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法治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以党管干部为核心、以群众选择为导向的民主选人用人科学机制,保证选拔出来的干部既对上负责,也对下负责。

  法治是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元素与关键力量。只有“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才能顺利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

1 2 共2页

编辑:尹盼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