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韩永文
2020-09-25 10:31:50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本版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和外需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也将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亿就业者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道远,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在大幅度提高社会最终消费比率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2019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5.4.%,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仅为38.8%,与最高年份1983年的67.3%和53.4%相比分别相差11.9和14.6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力争在5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45%以上。“十四五”之后这两个比重还须继续有所提高。同时,还要把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十四五”期末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0%或更高。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为7089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仅相当于人均GDP的43.4%,其中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人均GDP的24.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56%;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仅相当于人均GDP的30.4%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1%。这些都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国民收入产出有较大背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比率低,与国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背离;社会成员的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支撑不足。另据统计,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类,我国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5%,中间偏下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则仅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3%和24%,平均值掩盖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如此,既可以提升最有消费需求群体的消费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又有利于更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桶”效应明显。

  下一步,国家在组织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用好我国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优势,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内在市场需求潜力,充分发挥好我国空间地域广、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坚持在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引导制造业要素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争取用5到10年的时间,健全、强化我国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体系,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组织制定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引导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引导各地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经济联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力有效的财税、金融、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我国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互补、生产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效益。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