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高层日志-正文
走进习近平心中“那座城”(组图)
//m.auribault.com 2015-12-20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当然,一张好的城市蓝图还需要一以贯之的执行。如果城市在不断扩张中频频突破规划约束,“一任领导一任规划”,再好的蓝图也成了一纸空文。城市规划必须有硬性的制度保障,有权威性、严肃性。

  这种制度保障就是“立法”。

  2015年5月,习近平来到被称谓“千岛之城”的我国首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舟山,在舟山城市展示馆,习近平说:“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要确保法定效力”。

  2013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也更加明确了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古老的街道——前门东大街,里面陈列着几块《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板。

  2014年2月,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看到展板上绿色越来越多后,说,“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城市不能满满当当,绿色空间的分布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建设绿色城市,在中央文件中也有过多次生动的表述——

  “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当然,绿色城市还包涵节能环保的概念。城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在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

  习近平曾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另一个缩影是地下综合管廊,也就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改变过去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局面,将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9页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