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时评:疫情防控不能完全依赖二维码
疫情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有底线思维和兜底意识。
中工时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为全球战疫正视听明方向
有了团结抗疫的经验、共谋发展的蓝图,中非友谊将越来越“硬核”,这不仅将惠及中非人民,也将有益世界。
中工时评: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精髓很重要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做好内外兼防,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精髓所在。
中工时评:对病态的企业行为决不能手软
要谨防各种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让劳动者在法治的环境中挺起腰杆有尊严地工作。
6月28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规定,侮辱、诽谤英雄烈士,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英雄者,国之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年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不断提高烈属抚恤标准,从立法保护英雄烈士,再到此次草案的修订,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日益成为社会风尚。“英烈神圣,不容侵犯”、“烈士不容亵渎”……草案规定“侮辱、诽谤英烈行为拟规定为犯罪”的消息一发布,网络上高赞不止,再度引发人们的共鸣。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无数英雄烈士的生命和鲜血,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对英雄烈士的诋毁贬损,涂抹的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伤害的是亿万人民的质朴情感。“法立,有犯而必施。”打击毁谤英烈的言行,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草案的这一规定,是对一些诋毁、丑化行为的当头棒喝,更是向亵渎英烈行为的公然亮剑。
英雄不容亵渎、先烈不容诋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历史的天空上,每一位英烈都是永恒的星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5亿多人次的群众瞻仰祭扫烈士纪念设施。历经七十余载砥砺奋进,我们正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首迈进。依法严惩侮辱、诽谤英雄烈士行为,维护英雄烈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集体共识和共同意志,也是每个人的应尽责任和自觉行动。有些人刻意抹黑英雄人物,歪曲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任何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都应当“零容忍”。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今年,我们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以法律权威捍卫英烈荣光,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高擎法律利剑,捍卫英烈荣誉,砥砺家国情怀,必定能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前进力量,书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篇章。
疫情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有底线思维和兜底意识。
有了团结抗疫的经验、共谋发展的蓝图,中非友谊将越来越“硬核”,这不仅将惠及中非人民,也将有益世界。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做好内外兼防,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精髓所在。
要谨防各种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让劳动者在法治的环境中挺起腰杆有尊严地工作。
他们的故事所呈现的只是最真实的生活,像你像我也像他。他们心灵中点点闪光,温暖人心。
让医学常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也是有关方面应当努力的方向。
每一个被拐家庭,在孩子回归后,并不是童话里幸福和快乐的开始。
今天,我们既不能忽略文化差异,也不能放大文化差异;既不能自负傲慢,也不必妄自菲薄。
这几天,10岁女孩缪可馨坠楼身亡的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心——那个年幼的生命再也不会绽放了。
民法典将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律给监管撑腰,监管也要让法律真正施展“法力”。
这是疫情期间众志成城的众多故事之一,也是抗疫“风口”无数口罩公司逆风飞扬的故事中的一个。
我们或许应该“感激”仝卓,他的愚蠢自曝毁掉了自己,却让许多人正视到大象的存在。
前有“婆婆嘴”教导,后有“刀子心”“施压”,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留地摊经济,保留的不仅仅是它的经济价值,还有它与之俱来的江湖气息和格外亲切动人的文化属性。
一座城市不会因为有地摊而“影响形象”,相反,只要管理有序,地摊也可以反衬出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兴旺。
满眼春光看世界,世界就不会灰暗与凉薄。漫漫人生路,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边完善自己边温暖他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