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秭归脐橙,招谁惹谁了?-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现场·我在我思】秭归脐橙,招谁惹谁了?

张子谕
2020-03-11 07:14:2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继湖北人不能回小区、找不到工作,湖北牌照汽车不能进服务区也无法下高速后,湖北产地的水果最近也摊上了烦心事儿。有消息称: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人谈鄂色变,面对脐橙之乡湖北秭归17万吨滞销脐橙,众多网友表示,有心助农但担心传染不敢购买。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柑橘院士”邓秀新表示,通过科学防疫,严格品控,湖北出来的水果是安全的。果蔬是不可能传染给人病毒的,不要对湖北水果歧视。

  无论是疫情暴发初期,还是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当下,限制高风险地区人员流动,减少疾病输出性和输入性风险,都可以理解,相关的防护、隔离措施也很必要。问题是,把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湖北籍人、事、物的戾气,实在不合适。如今,新冠病毒和疫情的源头尚未查清,那些素未谋面、什么都没做就被感染、传染了的湖北人有什么错?秭归脐橙,招谁惹谁了?

  湖北境内的人在面临病毒侵袭高风险的同时,被封城封路封小区、停工停产停学,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每天承受的压力是外地人无法想象的。我的一位湖北朋友自去年年底回家过年后,活动范围从小区逐渐缩小到单元楼,再缩小到自己家,每天跟她说话的人只有父母和送菜上门的社区网格员。她的一句话让我久久无法平静——“卫健委每天公布的病例数,对于你们来说只是了解了疫情动态,但对我们湖北人尤其是武汉人来说,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这背后可能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

  近日,中国—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艾尔沃德就表示,中国的防控方法是目前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同时流行病学曲线证实了封城这类措施直接带来了病例平缓的下降或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是中国人民,尤其是湖北人民对世界的贡献。

  严防死守、“捂死”病毒的道理人们都懂,但有些做法过于简单暴力。一概以“鄂”和非“鄂”作为区分标准,不仅是不懂常识、庸政懒政怠政,而且会带来大面积误伤。

  有家不能回导致在街头流浪,受感染的风险是不是会加大?长期疲劳驾驶无法进入服务区休息,行车安全如何保证?湖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招工歧视一定程度上又会加剧复产复工后的用工荒。这些问题,相关地方想过吗?

  再说说湖北产的果蔬。作为消费者,但凡有常识的就该知道,植物无法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就算病毒依附在了果蔬上也不可能存活太久。

  诚然,消费者有自主选择买不买湖北农产品的权利,如果这种自主选择是在对产品品质、性能等充分了解基础上而作出的取舍,固然应该赞同,问题是,有些人根本是以地域、人群划线,简单粗暴,甚至不排除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恶意中伤、造谣。

  农村、农民、农业抗风险能力本来就较低,疫情导致农产品积压、滞销,很可能意味着农民几年都白干了,甚至可能因疫返贫。恢复社会经济生产是疫情防控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保障农产品供给、畅通农产品运输销售渠道,是恢复社会经济的重要环节。

  湖北人中的大多数跟你我一样,都是普通的路人甲。厄运降临,他们既被动又无辜。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今天,疫情暴发在我们自己所在的省份,我们的亲人、朋友,包括我们自己,会期待被其他省份的同胞怎样对待?温情、关怀还是冷眼、歧视?

  污名化湖北人、武汉人,本就是一种恶,再“殃及”水果,就更可笑。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不见面的工会”也能发挥大作用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要“加大线上招聘服务工作力度”,并且“提供在线免费培训”,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要大力推广“互联网+调解仲裁”。

  • 中工时评:面对惠企扶持政策,中小微企业更需自救

    不容忽视的是,不论是减免税费还是发放贷款,“出血”的并非企业股东。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或借债形式来获得资金。当然,前者意味着股东股权可能被稀释,后者则意味着日后要偿还债务,“出血”的都是股东。对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意识到,自从企业开门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做好与职工一起应对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准备,而对抗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成本,往往已经体现在既往的市场价格和人力成本之中。

  • 中工时评:做好统筹文章,奋力实现防疫发展“两不误”

    只要每个地区、每个部门都把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尽快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 中工时评:只要我们都在,武汉就不会孤独

    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着工作着,他们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服从大局任劳任怨、听从指挥勇敢“逆行”,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维护着社会的肌体健康。

人物

  • 义行天下,陈庆丰们身上闪耀浙商精神

    做义利并重、富而思报的践行者,正是浙商的追求;以利和义、义利并举,正是新时代商人的底色。

  • 校长为何变“骑手”

    最后一公里决定了群众能否真正享受到政策福利,也考验着基层干部的用心和智慧,抓落实就是“试金石”。

  • 赞“特别的使命感”

    陈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少将军衔。抗击非典时,她率团队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发挥了关键作用;汶川抗震时,她是“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重要贡献;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她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新基因疫苗。

  • 战“疫”一线丨重症医学专家张西京:生死关头,必须争分夺秒!

    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争分夺秒,脚步匆匆,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的常态。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