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些树可是一方百姓的‘命根’,守护着几代人,少了山洪干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指着身旁的大树,尽管已85岁高龄,刘安国依旧神采奕奕。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连绵的青山郁郁葱葱,这是刘安国老人的家乡——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
1965年,刚到原大方县马场区报道上任的刘安国看到,尽管马场土宽地广,但百姓并不富裕,峰耸入云的山头秃而不美。当地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多洪涝灾害,百姓的生活比较艰苦。
于是刘安国暗下决心,在职期间要尽力改变这一状况。
毛栗坡是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的“大火草坝”,但刘安国认为从这里开始种树示范带动意义大。“这里地处中心,虽然地皮薄,我看,只要功夫到家,相信它会栽得活。”刘安国坚定地说。
刘安国既是推进种树的总指挥,也是一线的种树人。最后,本来计划春节前开荒培土,春节后种苗,不想春节前各队树苗种植任务就完成了,打破了不少人认为毛栗坡种不好树的刻板印象。如今,这里大树参天,绿树成荫。
除了在职种树治山外,1984年从马场区区委书记转任调研员的刘安国,原本可以清闲些,但家乡的生态让他揪心。于是立马又发动村民种树,一直坚守了36年。
在刘安国的带领下,大山村原本光秃秃的大小29个山头,先后种植了20余万株树木,建成“八五林场”。“其中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刘安国清楚地数出。
如今,“八五林场”有经济成木20余万株,每株平均价值500元,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以上。而林区生态恢复也改善了周边10余个村寨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维护了1000余亩耕地良田。
正是了解百姓困难,切实帮助解决,刘安国始终与百姓贴着心。在乌蒙山区,至今处处都能听到“草鞋书记”刘安国故事。对此,刘安国说:“在基层,百姓的事就是大事,作为党员干部,把百姓的事办好了,百姓就能永远记住你。”(据新华社贵阳9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