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陈祖涛:一汽第一名职工
//m.auribault.com 2016-05-23 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二汽(东风汽车公司)设计年产10万辆卡车,其中越野车占45%。当时不仅在国内规模最大,在世界上也罕见。投产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到现场参观,听说二汽从设计到建成没有外国人参与,表示简直不敢相信。

  国人梦想建设二汽由来已久。早在1952年底,毛主席就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一汽建设同时,中央就任命湖北省委副书记刘西尧为二汽筹备处主任,安排一批领导干部(包括黄正夏)到一汽实习,并在武汉、成都选过厂址。后来由于形势变化,未能上马。

  1958年和1964年,二汽又分别在湖南常德和四川选过厂址,历经几上几下。到1965年二汽才正式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成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当年7月,一机部向国务院报送《第二汽车厂建设方案》。(1965年)12月,一机部任命以饶斌为首,包括齐抗、李子政、张庆梓和陈祖涛在内的二汽五人领导小组,这才密锣紧鼓地开展筹建工作。

  当年陈祖涛37岁,是五人中最年轻者。据说段君毅向饶斌推荐陈祖涛时说,介绍给你一位能干20年的总工程师。但未及任命,二汽军管后实行“司政后”编制,文革中和“臭老九”有联系的职称都不见了。

  1973年形势发生变化,饶斌在一次会议上向李先念建议,二汽恢复总工程师,得到首肯。饶当场推荐陈祖涛,(1973年)11月,湖北省委正式下文,任命陈祖涛为二汽首任总工程师。这也为全国大型企业带了个头。

  1956年,陈祖涛在西德参观奔驰汽车生产厂。 艰难的定位一机部副部长白坚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兵都要渡河了,你们还在议论不休……二汽还建不建啦?这样及时拍板定下十堰厂址,在关键时候保住了二汽项目。

  作为汽车工厂设计处处长,1958年陈祖涛就参加过为二汽选厂址,这次选择厂址和规划设计工厂的责任自然也落在他肩上。

  设计二汽当时唯一的样板是一汽,设计人员绝大多数也是一汽培养出来的,照抄一汽是最稳妥的办法。而一汽产品基本是照搬苏联吉斯150,工厂是照抄斯大林汽车厂。但五人领导小组的一致意见,二汽设计应该略高于一汽,必须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即所谓“四新”。汽车产品要略高于吉斯150,而且要系列化,具备研发能力。生产要专业化。工艺水平也要略高于一汽。最后制定出《建厂方针十四条》。

  怎么实现?五人领导小组提出用“包建”办法,动员全行业各包建厂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革新经验移植到二汽。南汽更是提供了汽车产品试制基地。

  二汽职工队伍也由各包建厂对口支援。一汽把干部和三级以上技工分成三组,其中一组给了二汽。这一切,都是依靠国家大力支持,比如找一汽要人也不是没困难,李子政和陈祖涛最后找到当时在长春开会的段君毅(时任一机部部长),段部长亲自找一汽领导才谈定下来。

  在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方针指引下,建设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又能进行现代化大量生产的二汽,选择厂址成为难题,过去在武汉、湖南等地所选场地都不适合。1965年春节一过,饶斌就带领姜季炎、韩云岭和我到川南、川北、贵州各地跑了20多个县。接着齐抗又带领我们到湖南、湖北考察一遍。最后,由陈祖涛带队又普遍考察一番。这几次我都参加了。

  厂址难定的矛盾在于,既要符合三线建设方针,又要能满足十万辆汽车生产的基本要求;既要能摆下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又要运得进原材料,发得出成品汽车。当然,地质、水源、气候、生活等也不能忽略。二汽厂址目标最后转移到湖北,是根据襄渝铁路走向而决定。1965年陈祖涛曾和铁道部副部长彭明一起到陕西、湖北考察,后来一机部得到邓小平传达中央高层领导指示,襄渝铁路要走鄂西北,于是才下定决心把选厂址目标转到湖北、陕西一带。

  陈祖涛带领何方、李延彭、李学诗,乘坐BJ210吉普车在湖北沿老白公路(老河口到白河),夜以继日地踏勘了许多大小山沟,最后拿出以十堰小镇为中心的厂址方案。小镇群山环绕,呈放射状分布着较宽阔的山沟,离汉江27公里,离堵河20公里。水源有保障,离丹江水库80公里,电力可就近供应。襄渝铁路修通后,和襄樊、武汉交通方便。陈祖涛满怀信心地向上级写了报告。(吴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