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图)
//m.auribault.com 2016-06-24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吴冠中(1919—2010) 郭红松绘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获鹿县(现为石家庄市鹿泉区)的27军1594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在此期间,他们创作出一批国际国内公认的艺术精品。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吴冠中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这位画坛巨匠。

周喜俊: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

李村镇送我一本《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画册,收入吴冠中、祝大年、袁运甫、常沙娜以李村为题材创作的一批艺术精品。他们当时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每个人的画作各具特色,生动地再现了李村当年的风土人情。封面是吴冠中水墨画《石榴》,一株苍劲的石榴树,用并不挺拔的躯干托举着挂满枝头的果实。籽粒饱满的大石榴,以无法压抑的内力冲破外表的束缚,向人们袒露出珍珠般的内心,表达出生命之充实与无限,让人浮想联翩。石榴树掩映下,一座座小平房错落有致,淡黄色的房顶,与灰砖白墙黑门搭配在一起,静谧温馨,这是他们住过三年的李村。画面下方题诗一首《忆李村》:

假日偷闲调丹青,

背粪筐,当画箱,

村前村后画高粱。

老乡家,石榴花,

石榴结果再开花,

安度春秋莫想家。

终有一日人散尽,

各奔前程,

天南地北忆李村。

李村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北部,西依太行山,东临滹沱河,距河北省会石家庄18公里。境内道路四通八达,是北上京津、西入山西的交通要塞。

吴冠中与“粪筐画派”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不易找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土墙泥屋造型简朴,色调和谐,春天到了,洁白的梨花,红色的桃花,把朴素的村庄装点得姹紫嫣红,燕子飞来,匆忙衔泥在屋檐下垒窝。尽管被路人践踏,路边的野菊仍默默开满淡紫色的小花,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证明,只要根不离开泥土,谁想踩死也枉然!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他想画画了,可没有画笔,没有画板,没有画箱。

1972年,部队管理终于有了松动,星期天可以画画了。吴冠中很兴奋,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有一天,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一块多钱一张,这本是在田间地头写通知或写语录用的,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的粪筐很有特色,这种用荆条编制的粪筐,一侧的背把大多是用剥了皮的小树干经加热弯成的,光滑、坚实、耐用,名为粪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吴冠中在《我负丹青》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

1 2 3 4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