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火星!-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下一站,火星!

2020-07-27 04:21:22 来源: 人民日报

  冯华

  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近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拉开向更遥远深空探测的序幕。“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目的地,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近邻”——最近距离5500多万公里、最远距离4亿公里的火星。

  几乎是在人类刚刚有能力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时候,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就开始了它的旅程。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这让火星成为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这颗在夜空中像一簇火光,又忽明忽暗、行踪难测的行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的钟爱?

  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同属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类地行星,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可以用地球的“姊妹星”来形容。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现有航天器的探测结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这些都表明,火星可能在几十亿年之前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液态水。因此,当前各国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对中国航天来说,“天问一号”任务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我国行星探索的起点。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飞向更远的深空并不轻松。此次承担“天问一号”发射任务的是有“胖五”之称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了将探测器顺利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胖五”飞出我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当航天器达到这一速度时,就可以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奔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仅有大推力火箭还不够,与火箭分离的探测器还要按照预先设计的复杂轨道,精准飞行4亿多公里,在靠近火星时适度刹车精确减速,以便顺利被火星捕获,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之后,还要经历各种关键环节的考验,才能着陆火星表面。

  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每一次航天壮举的背后,都是难以计数的航天人的托举。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为“探火”任务忙碌的队伍中,有很多“80后”“90后”。谈起火星,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光芒。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随着“天问一号”开启的“问天”之旅,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探火”之后,“天问”系列探测任务还将继续。不远的未来,我国将开展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也会继续推动小行星探测和木星、土星等更远星球的探测工程,太阳探测也在计划之中。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被广泛引用: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可以预计,浩渺深空,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编辑: 肖天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专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专题

    决战脱贫攻坚

  • 专题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 专题

    抗“疫”一线党旗红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