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子吴悠的环城送药义举(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90后小伙子吴悠的环城送药义举(图)

2020-04-19 05:08:10 人民日报

疫情期间,一辆电动车,行驶上千公里,帮助700多人——

90后小伙子吴悠的环城送药义举(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13))

吴悠骑电动自行车给求助者送药。

  资料图片

  “咚咚咚”,门没开,旁边窗户伸出一只手。

  吴悠把面包、蛋糕、盒饭、口罩逐个递到手里。直到离开,门始终没开。透过窗户看到的天花板,吴悠判断,这应该是卫生间。

  这天是大年初一,是90后武汉小伙子吴悠送药的第一天。从这天开始,他一辆电动自行车、一部手机,每天穿行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为求助者送去急需的药品和物资。

  那位求助者是一位父亲,独自带着3岁的孩子生活,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他把自己隔离在卫生间和厨房,在厨房做好饭,再从门缝里递给孩子。在向吴悠求助时,家里的药和食物已几乎耗尽……

  从1月25日开始,直到武汉“解封”,吴悠累计骑行上千公里,帮助700多位陌生人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既然都在路上了,先送了再说!”

  狭窄的小巷,招牌林立,蛛网一样的电线四处延伸……吴悠的家就在充满烟火气的汉口江汉路上。

  吴悠的身份是武汉某中学的实习教师,平日喜欢拍视频、玩说唱。疫情来袭,离汉通道关闭,平静的生活节奏骤然乱了。

  防疫物资紧缺,口罩被抢购一空。作为养猫人,吴悠为防过敏囤的500只医用外科口罩成了紧俏货。“一个人就算有一万个口罩也只能救一个人,囤这么多口罩没用,给有需要的人分一分吧。”爷爷是一名老兵,一句话点醒了吴悠。

  吴悠行动力很强,说干就干。大年初一,吴悠来到小区门口分发自己的口罩,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不少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病,因为疫情面临缺医少药的窘境。

  恰在那时,他认识的一位学生家长向他求助,让他帮忙送一些口罩和药品。吴悠索性就在微博和朋友圈发了条信息:“汉口这边我知道一个地方还有口罩、药,我可以骑行去江岸区、江汉区、?口区。人在外地,家里有老人的,我可以帮送,不收费。”

  吴悠最初的想法是顺道搭把手,微博300多个粉丝也大都是朋友亲戚。没想到,一顿饭工夫竟一下子涌出1000多条求助信息,而且都是陌生人。

  话既然说出去了,就要努力做到。吴悠叫上了自己的00后学生黄新元,俩人一起买药,再分头送。求助信息很多,他们挑选了情况比较急、距离又不太远的八九户,从下午2点多出门,等送完药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

  吴悠记得第一个受助者是一位滞留在武汉的兰州人,在酒店隔离,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急需药品和防护用具。吴悠给他送去了20个口罩、一包连花清瘟颗粒还有食物、袜子等生活用品。

  送药路上,俩人才真正感到了害怕。毕竟是给病人送药,受助者很可能就是新冠肺炎患者,风险很大。

  “既然都在路上了,先送了再说!”俩人互相打气,“我们没有多高尚,只是那些求助没法拒绝。”吴悠说。

  求助者越来越多。吴悠作了个决定,药继续送,直到疫情好转。他和黄新元大致分了一下工,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买药的钱吴悠先垫上,免费送,老幼优先。

  1月27日,送药第三天,吴悠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助。

  晚上10点多,外面下着雨,吴悠刚躺下准备休息,就接到了一个电话,称自己在武汉的姑父姑妈在家隔离,姑父已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家里没有药了,亲人又不在身边,万分焦急。

  吴悠披上雨衣就出门了,临走还带了箱桔子——对方需要的维生素C暂时没有,这个或许有用。那是一个10公里外的新小区,地图上没有定位,只能根据大概位置和描述去找,好不容易到了小区,又找不到具体的楼栋。

  情急之下,吴悠开始在雨中一栋接一栋楼地喊,喊到第六栋时,终于有了回应。老人拿到了药,激动得作揖道谢,声音带着哭腔。

  3天后,吴悠得到消息,老人已通过社区住院治疗,情况在好转。那位求助的网友千恩万谢,说病人在最危急的时候吃上了药,为治疗赢得了时间。

  “从那一刻开始,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救人。” 吴悠说。

 “今天继续送,下雨都送。我们在光明里逆行。”

  一开始,药物很紧缺,需要的人又多。吴悠就把药一颗一颗剪开,或者把一盒拆成4板,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到2月中旬,更多同行者开始加入,围绕吴悠逐渐形成了一个团队——有人负责线上信息核实,有人送药,配送区域也覆盖到武汉全市。吴悠还建了一个250人的微信群,有心理咨询师、医生,也有病人,在群里实现了线上问诊或分享治愈经验。还有一位地图软件工程师,专门为他们规划每天的送药路线……

  与此同时,他的微博粉丝突破了100万,各界捐助物资随之而来:四川的义工团队寄来了关键药物和4吨蔬菜;北京一群作家寄来了防护服和酒精;身在海外的留学生寄来了口罩……

  事做大了,质疑声也来了。有人说他“作秀”,有人说他发国难财,吴悠不愿过多解释,只埋头干活。

  最后,监管部门给出了结论:吴悠没问题,“唯一一点是没有医药执业资格,不能售卖药物,但捐赠方是有医药资质的”。

  经此一事,倒让吴悠的工作更加规范了。他和捐赠方达成协议,只要求助者有确诊病历或处方,所有的药物一律免费发放。

  从公安局出来,天下着雨,吴悠发了条微博:“今天继续送,下雨都送。我们在光明里逆行。”

  吴悠常用Vlog记录自己的送药之旅。镜头里大都是夜晚,昏黄的路灯,空旷的街道,镜头摇晃,伴随着呼呼的风声,他在镜头外说着工作安排……

  微博和朋友圈记录着他每天的行踪。汉口的武湖、汉阳的?L山、武昌的纸坊——武汉三镇最偏远的地方,他都跑到了。回家的时间也常常很晚,有时候凌晨三四点钟还在路上。

  送药最远的一次,是到武汉与黄冈交界处一个偏远的医疗隔离点,往返骑行了近90公里。吴悠规定的最远距离是35公里——这是他的电动车在满电状态下的极限距离。2月11日,他决定破一次例。原因是一位求助者接连发来了7次求助:家人被隔离在了不同地点,她自己开始发烧,已缺药两天。

  出发前,吴悠和线上志愿者规划好送药路线,从江汉区到武昌区再到青山区,按顺序送药给9位求助者,最终到达这位求助者的隔离点。然而,实际骑行路程多出了许多。最终把药送到那位求助者手上时,已是夜里11点多。等吴悠回到家,已是凌晨4点多。这趟送药之旅,全程耗时15个小时。

  吴悠曾发过一条微博:“温柔地对待世界,希望世界也温柔地对待我。”不曾想,这条微博很快“应验”了。

  2月初,吴悠的奶奶突发脑出血,特殊时期,医生都在抗疫一线,没法收治。情急之下,他在微博发了求助帖,很快就得到1万多转发,在大家帮助下,奶奶在南京路中心医院打了针,病情稳定下来。

  2月底,奶奶病情再次加重,在大家的接力帮助下,奶奶在普仁医院做了手术,病情逐渐好转。

“多帮助,多关怀。不只是灾难发生时,更是灾难过去后。”

  3月底,武汉快递开始全面复工,公交、地铁逐步开放,求助者也越来越少,零星的求助大多在偏远地区。

  吴悠说,两个多月,他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时难得有机会仔细打量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

  一位美甲店老板为他提供了一间屋子,用于存物资;一位电动车老板给他送来一辆崭新的电动车;一位他帮助过的产妇生下孩子后,给他发来了孩子的照片;还有许多武汉市民,给他送来了零食、鲜花……

  两个多月,他收获了无数声“谢谢”和上百万网友的点赞。

  每当这些时候,吴悠都觉得,所有的疲惫、质疑,都值得了。唯一让他感到愧疚的,是刚开始那些忙乱中遗漏的、错过的求助者。“多帮助,多关怀。不只是灾难发生时,更是灾难过去后。”他在微博中写道。

  尽管一路艰辛,但在路上,就会有趣事发生。一位老人把他当成了摩的师傅,对他说:“小伙子10块钱带我走一脚!”吴悠乐了:“不要钱,我带你去。”老爷爷开心得手舞足蹈,竖起大拇指说:“武汉加油!”

  武汉有十余座跨江大桥,两个多月下来,每座桥他都跑过了。最喜欢的,还是那座被视为武汉地标的武汉长江大桥。打小在江边长大,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到大桥上走走,吹吹江风,听听汽笛,想想心事。

  吴悠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有英雄的基因……”(本报记者 李昌禹)

编辑: 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专题

    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专题

    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 专题

    抗“疫”一线党旗红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