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一老一小”改革措施: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代表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一老一小”改革措施: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2019-03-07 16:05:18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题: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代表委员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一老一小”改革措施

  新华社记者胡浩、熊争艳、黄小希

  如何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作出一系列改革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提出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百姓的关切,就是报告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报告强调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这将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

  “慢性病门诊用药支出高、异地看病就医报销难,是许多老人共同面临的困扰。报告提出,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说,关注百姓的“小问题”,恰恰反映了政府的民生“大情怀”。

  对于不少正在帮着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而言,“幼有所育”是“老有所养”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孙辈没人看护,自己也无法安然“休养”。

  代表委员们注意到,“婴幼儿照护”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直击许多家庭的现实烦恼。

  自2016年1月1日起,中国正式步入“全面两孩”时代。全国妇联一项调查显示,80%左右的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时,首先考虑的是公共服务因素;70%左右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前是否有人帮助照料”等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城镇职工不敢生育第二个孩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入托难,生了没人管’。”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刘晓庄建议,发挥教育、卫生、妇联及社区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办托育班,支持各地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立福利性亲子教育机构,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在社区开展“短时看护”服务,建立公益性社区婴幼儿托育网点。

  “要大力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在5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王培安表示,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全面两孩”实施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的表述,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社会发出了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的强烈信号。

  在6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也就“一老一小”问题作出回应。

  “‘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连维良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发文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将通过“增能力、提质量、优结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养老育幼这个领域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编辑: 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之声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代表之声

  • 专题

    2019年全国两会委员之声

  • 专题

    2019全国两会-中工两会日报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