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资源 破除数据壁垒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贵州打通扶贫“经络”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 丰
改革开放40年,贵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与贫困作斗争,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着力打通扶贫“经络”,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摆脱贫困的行进之路越走越顺畅。
“三变”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贵州一直在探索各种扶贫攻坚的方式,其中贵州六盘水诞生的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内容的“三变”发展新模式,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个样本。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深处的六盘水市,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2010年,六盘水市提出转型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约有50%的煤老板开始转型农业。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返乡能人陶正学,就是其中之一。最初,陶正学与其他转型者一样,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后来,陶正学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投入1700多万元,却主动提出只占27%的股份,其余让利给村民和村集体,吸引村民集资700多万元入股。
陶正学又联合社会资本,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双方合作吸纳了舍烹等8个村的生态林、水域、湿地等,入股娘娘山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22万多元。如今,园区核心区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46万元。
“三变”改革实现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能够一体化发展,延伸了土地和农产品的价值链。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对舍烹村调研后,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概念。目前,这项改革已覆盖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72个行政村、31个省级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