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量不减,但买书的人少了,北京再出资金扶持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春天在哪儿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附近的一处城市书店。 记者 赵晶摄
实体书店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近几年却遭遇发展寒流。作为拥有最广泛阅读人群的北京,接连出台政策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在有所回暖的氛围中,实体书店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开始显露痕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改变,曾经承载着人们成长记忆、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实体书店遭遇寒流。补贴房租、减免税收、提供腾退空间……北京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不久前更是推出每年5000万元扶持资金的政策,力求让散落城市街头巷尾的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
政策支持持续不断
9点半,位于西单路口的北京图书大厦里,读者已络绎不绝。他们手捧图书,或静立一隅或席地而坐,专注阅读。但读者身后的收银台,却略显冷清。
即便已连续16年蝉联全国书店单店销售榜首,但北京图书大厦总经理徐洪生坦言,图书大厦人流不减,可出单率和客单价均有所下降。这多少是缘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消费习惯。
作为全国出版中心、出版物发行中心,北京实际运营的实体书店类型最多最全。“实体书店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经营书店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这是书店跟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徐洪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对于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坐拥京城四大书城和百余家门店及营业网点的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的感受最深:“由作者、编辑、出版社、中盘配送批发、实体书店,最后到读者,图书销售的产业链太长,稀释了这个产业的利润。现在卖书已经过了盈利的阶段。如果说过去是三分之二顾客买书,现在是三分之二顾客不买书,实体书店正在成为出版社图书的体验店。”
不过李湛军认为,虽然实体书店挣钱比过去难了,但是读者对实体书店依然热情不减,特别是大型书城,越来越成为引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李湛军说:“虽然买书的人少了,但是逛书城的人流量没有减,这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新型书城的发展定位。”
北京拥有最广泛的阅读人群: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北京居民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10.97本。
提振实体书店经营者的信心,需要政策来帮忙。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借此东风,北京市随即连续两年安排扶持资金,支持100余家实体书店建设,遏制了整体行业萎缩下滑的势头,一批高水平的特色实体书店在北京落地开张。PAGE ONE、全民畅读等“高颜值”特色书店,成为读者心仪的“打卡圣地”。
不久前,北京又推出《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5000万元为实体书店补贴房租、减免税收、提供腾退空间等。到2020年,北京将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并将以社区书店为抓手,打造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实体书店吹来一阵暖风。据统计,北京现有1100余家实体书店,已形成了大型书城、特色书店、24小时书店、商业连锁书店、社区书店全覆盖的格局。